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无论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民生问题,把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把这种执政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各种实践中。就高等教育来讲,既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又通过自身的教育活动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行为习惯和社会认知能力,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民生的角度看,教育几乎涉及了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还包括人们的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等。以为人民谋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价值,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重视高等教育的民生价值发挥。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民生贡献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相关的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论文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并将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与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群众民生相结合,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民生贡献问题,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在实践领域更好的发挥民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围绕教育和民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简要述评展开,主要包括民生的内涵、民生的特征,高等教育民生的基本内容以及高等教育民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几部分,为论文的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教育是国家存在和社会延续的基础,对个体提升生存发展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既是民生的内容,又是改善民生的手段。教育民生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民的现实教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价值标准,体现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教育民生理论既是对现有教育理论的创新,又对现实的教育改革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外教育民生思想的渊源流派,对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民生理论,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民生贡献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国丰富的传统民生思想中,教育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民生追求,如,孔子将教育放在民生问题庶、富、教三个层次的最后也是最高的层次,深刻阐述了教育的民生功能,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至今在教育领域影响深远。西方学者关于教育民生的思想也十分丰富,如,舒尔茨将经济学领域的人力资本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开拓了重新认识教育功能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民生思想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民生实际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民生思想,既用来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也为世界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第四章从纵向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以来的历史民生贡献。其中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对比数据,大致划分为建国前(1921年-1949年),建国初期(1949年-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98年)三个历史时期,以史实的方式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高等教育在促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社会政治地位提升以及丰富民众的文化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对民生贡献的历史脉络。第五章横向剖析了1999年高等教育大发展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为出发点,通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改善民生作出的贡献,全面梳理总结现阶段高等教育对民生贡献的新发展,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第六章主要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促进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列举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高校服务社会的问题以及高校功利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并就上述问题,分别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关问题的实证和案例进行分析,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好的服务民生提供借鉴。第七章通过上述相关问题的分析,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育更好地为民生发展服务的路径和对策分析,以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的解决我国的民生问题,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