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是我国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城市,一直到建国初期北京还保留着古代规划思想指导下建成的传统都城格局。旧城中的大量街道、胡同的历史可以一直上溯到元代,典型传统民居四合院也是由明清两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它们和旧城内的大量文物一样,都是极其珍贵且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在北京旧城出现了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热潮。在危旧房屋被成片改造,居民生活条件迅速改善的同时,大规模改造打破了原有城市结构的平衡,对北京的历史文化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给整个城市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
旧城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而作为旧城中大量存在的居住性街区的危旧房改造无论在改造量上还是造成的影响上都占据了旧城改造的主要部分,是旧城改造的主要内容。面对现状大规模改造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和大片仍未被改造地区落后的居民生活条件,改造将如何继续,仍然是一个问题。
本论文从物质空间角度出发,结合其他几方面与改造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以改造后建成环境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危改历史进程中不同模式的改造得到的建筑空间环境进行分析,力求以客观实证的方式反映危改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北京旧城危房改造的得失利弊,进而探讨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危房改造的根本矛盾及其化解的办法。论文选择了一些具有一定典型性的改造实例,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总结各实例的设计手法,运用比较方法对改造前后空间及其内涵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居民反映的情况得出可供评价得失利弊的论据。在对改造得失利弊的评价中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城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标尺,重点针对大规模改造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汇总大规模危旧房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旧城危房改造的矛盾并提出一些缓解矛盾,均衡保护与改造力度的可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