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10年间中山医院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急性发作诱因、病因、诊断、药物治疗及预后等变化趋势。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山医院1998年7月1日~1999年7月1日(A组)及2008年7月1日~2009年7月1日(B组)临床出院诊断为CHF的出院病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①共入选的61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347例,女性263例,平均年龄(58.2±14.6)岁~(64.7±19.1)岁;B组较A组住院时间[(11.5±8.4):(21.2±15)天,P<0.001]缩短,年再入院率下降(4.7%:14.74%,P<0.001)。②CHF病因谱变化显著,风湿性瓣膜病由28.85%下降到13.42%(P<0.001),冠心病从23.72%上升到39.93%(P<0.001),CHF急性发作诱因谱亦有所变化,感染由51.28%下降到34.55%(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由11.53%上升到30.2%(P<0.001)。③胸片、心超辅助诊断CHF的应用率增加明显(27.88%:73.83%,P<0.001;17.63%:76.51%,P<0.001),心超诊断阳性率亦有明显提升(67.27%:87.72%,P<01.01);NT-proBNP的应用率为94.3%,阳性率为92.88%。④白细胞计数(WBC)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CHF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关联。⑤住院期间药物应用情况A组:利尿剂78.5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70.83%、洋地黄类29.81%、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38.2%、硝酸盐75.64%、钙离子拮抗剂(CCB)36.86%、β受体阻滞剂14.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44.55%、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0%;B组:利尿剂93.6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80.58%、洋地黄类34.9%、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34.9%、硝酸盐类85.23%、CCB 33.22%、β受体阻滞剂74.16%、ACEI 66.11%、ARB 17.2%。β受体阻滞剂、ACEI及ARB的应用率明显上升,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的主要原因是窦性心动过缓。不应用ACEI的主要原因是低血压。⑥两组住院期间心功能Ⅱ级患者预后无明显差异,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病情恶化(4.85%:1.61%)及死亡(6.33%:2.69%)明显减少。结论:10年间,中山医院CHF住院患者主要病因从风湿性瓣膜病变为冠心病,急性发作诱因虽然仍以感染为主,ACS所占比例明显升高。NT-proBNP作为CHF急性发作诊断的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WBC及RDW水平与CHF严重程度也存在一定关联。CHF的药物治疗仍以传统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ACEI及ARB的应用有明显上升,规范化药物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住院患者预后改善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