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断层复杂、地层厚度变化大、储层连续性较差、物性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综合应用各种勘探开发资料,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和开发地质学等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完成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沉积微相、物性特征、层序格架内非均质性和油水分布特征研究,并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为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依据。论文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建立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兴安岭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旋回、13个中期旋回。以中期旋回格架为约束,将主要含油层系划分为26个小层,为储层精细描述奠定了基础。(2)通过岩心观察、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分析,认为苏德尔特油田为近源、快速、水下、水动力较强、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储集砂体以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道侧缘溢岸、席状砂、远砂坝为主。砂体分布受层序位置和沉积微相控制,处于中期旋回转换面附近的砂体厚度大、物性好。贝16块和贝14块砂体分布稳定,厚度和连通性比贝28块好。建立了孔、渗解释模型,认为兴安岭油层为中、低孔隙度,特低渗、超低渗储层,具有随深度增加孔、渗逐渐变差的趋势。在埋深1600~1800m范围内,存在次生孔隙发育带,带内孔、渗相对较大。(3)在层序格架内分析了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苏德尔特油田层内发育泥质夹层,分布不稳定,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大部分在2左右,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强;平面上砂体迁移频繁,砂体叠置关系复杂、横向连通较差;层间隔层稳定性差,局部井区缺失了封隔能力,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均大于0.7,为强非均质。层序格架内基准面旋回决定了储层的非质性,短期旋回控制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存在:①物性向上变好,②物性向上变差,③物性变化不大,④物性向上变好复变差等4种非均质模式。中、长期旋回决定平面和层间非均质性,处于中、长期旋回转换面附近,砂体分布范围大,厚度大、物性好;处于中、长期旋回水泛面附近,砂体呈孤立状分布,厚度小,物性差。中期旋回内处于基准面低位处,砂体厚度大,颗粒粗,物性好;处于基准面高位处,砂体厚度小,颗粒细,物性差,造成层间非均质性。(4)孔隙类型以原生、次生孔隙为主,存在微裂缝。以孔隙缩小型、缩颈型喉道为主,为小喉道储层。粘土矿物总含量都在10%以上,水敏性强。(5)油藏分布受构造控制,油藏分布在大断裂上升盘的断块、断鼻等构造圈闭内,整体表现为上油下干(水)。采用“权重法”,以小层为单元将兴安岭储层分为3类,处于中期旋回转换面附近一类储层发育,二、三类储层也呈连片状分布。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复杂断块油藏精细地层对比、非均质性研究及储层评价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对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