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三维影像学分析在宫颈癌精准诊断和人性化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yc4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是临床分期系统。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目前公认的观察宫颈癌病灶的最佳影像学检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宫颈癌病灶是一个复杂的三维立体形态,妇科查体不能观察病灶全貌而MRI不能直观的观察病灶,且尚存在很多二维和三维测量参数待探索其与宫颈癌的关系。然而,宫颈癌病灶大小的精准测量对宫颈癌准确分期对后续人性化治疗决策的制定至关重要。三维影像学分析是这一难题的可能解决途径。我们希望通过在MRI二维图像和基于MRI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 MRI-based,3D-MRI)重建模型上测量宫颈癌病灶的最小无瘤边界(Tumor-free Margin,TFM)和体积,来初步探索这些参数与宫颈癌术后不良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3D-MRI重建模型对宫颈癌分期和治疗决策的影响。此外,手术对于非生殖道来源卵巢转移瘤的意义尚无定论,对此进行分析以判断三维影像学分析是否也能帮助解决这一妇科难题。研究方法1、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我院接受初始治疗为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患者的术前8周内的MRI上测量病灶最小TFM,勾勒病灶边缘并计算其体积。分析病灶最小TFM和体积与不良病理因素包括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手术切缘阳性、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宫颈深间质浸润、病灶直径超过4 cm的关系。2、收集2019年1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妇科肿瘤门诊就诊的宫颈癌患者,完善含T2 3D SPACE序列的盆腔MRI,由本研究指定的妇科肿瘤医师进行妇科查体,结合MRI结果确定FIGO分期并拟定治疗方案;根据MRI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测量病灶最大直径、最小TFM、体积,判读病灶累及范围。参考3D-MRI重建模型对患者的分期及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分析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变化。对于其中进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分析及验证病灶最小TFM和体积与不良病理因素的关系。3、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生殖道来源卵巢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评估其临床病理特征、手术的作用、生存率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结果1、有淋巴结转移组的病灶最小TFM明显小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1.6 mm(1.2 mm,2.4 mm)vs.2.4 mm(1.3 mm,5.3 mm)。有宫旁浸润组病灶体积明显大于无宫旁浸润组(P<0.05),8979 mm3(4527 mm3,14258 mm3)vs.1545 mm3(885 mm3,4247 mm3)。有宫颈深间质浸润组病灶体积明显大于无宫颈深间质浸润组(P<0.05),3175 mm3(1311 mm3,5462 mm3)vs.1025 mm3(508 mm3,1934 mm3)。有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组病灶体积明显大于无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组(P<0.05),2958 mm3(1137 mm3,5116 mm3)vs.1282 mm3(714 mm3,2258 mm3)。非危险患者、中危患者、高危患者三组的病灶体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1118 mm3(589 mm3,2128 mm3)vs.3188 mm3(1306 mm3,5581 mm3)vs.4776 mm3(3192 mm3,10889mm3)。2、病灶体积对宫旁浸润、宫颈深间质浸润、淋巴血管间隙浸润、高危患者均具有诊断价值(P<0.05)。以3882 mm3为截断值,诊断宫旁浸润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4.2%。以2881 mm3为截断值,诊断宫颈深间质浸润的敏感性为52.5%,特异性为88.9%。以1072 mm3为截断值,诊断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的敏感性为81.9%,特异性为46.8%。以3505 mm3为截断值,诊断高危患者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84.8%。3、在参考3D-MRI重建模型后,分别有34.1%和27.3%的患者分期上调和最佳治疗决策改变。最佳治疗决策改变的患者中,58.3%为需扩大子宫切除术范围,33.3%为拟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改为先期化疗后手术治疗或直接全量同步放化疗,8.3%为拟直接行宫颈癌根治术改为全量同步放化疗。4、原发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最大残余病灶是否小于<2 cm、术后是否辅助治疗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病灶最小TFM和体积与宫颈癌不良病理因素存在相关性。病灶体积在预测高危患者中的价值甚佳。3D-MRI重建模型可以辅助宫颈癌的更加精准的分期,从而制定人性化治疗决策。手术治疗非生殖道来源卵巢转移瘤,应尽量达到最大残余病灶直径<2 cm,术前可参考3D-MRI重建模型以评估是否可达到这一目标。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小耳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双胞胎小家系行二代测序,采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寻找其可能的致病基因,为进一步探索其致病机制及开展遗传诊断、遗传咨询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临床上收集了6个小耳畸形下颌发育不良综合征双胞胎小家系,分别采集家庭成员的静脉血2ml,应用核酸提取试剂盒提取全基因组DNA,并利用Agilent 51M、Agilent SureSelect对提取的基因组DNA进行质量检
背景及目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原发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少见类型,预后较差,发病率逐渐升高。原发眼内淋巴瘤(PIOL)是PCNSL的一种特殊类型,很容易出现中枢进展,是大多患者的死因。PCNSL及PIOL的共同点是容易复发,预后差,早期诊断困难。因此寻找高效而敏感的诊断及疾病监测指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前期研究发现脑脊液IL-10对于PCNSL有着重要的诊断及监测价值,但在PI
第一部分:无严重并发症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生物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动脉硬度研究研究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异质性的疾病,目前仅用多导睡眠图难以全面评估OSA。本研究拟在无严重并发症的中青年男性中综合应用生物标记物、血管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度综合评估OSA,并确定这些标记物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75例北京协和医院睡眠呼吸中心就诊的不伴严重并发症的男性受试者,所有参加者均完成临床评估、
目的:目前在超声检查中发现可疑腋窝淋巴结(ALN),但临床体检阴性的患者,常规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但目前很少有模型通过腋窝淋巴结超声及肿物病理来预测前哨淋巴结(SLN)及非前哨腋窝淋巴结的状况。本研究通过比较患者的ALN超声、病理特征及前哨阳性率等,旨在构建一个方便实用的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PUMCH-SLN)。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PUMC
研究目的有关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治疗方法的探索、创新研究已有许多相关文献报道,自体肋软骨支架移植进行部分耳再造术依然是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但是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由于其自身复杂的结构特点、残耳软骨量及皮肤量的差异,治疗方法上可有多种选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根据耳甲腔型小耳畸形严重程度不同,其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时机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题拟对临床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得到一个相对详细、个
研究背景:Claudin-7是细胞间紧密连接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其在肝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异常,并促进了这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及发展,然而claudin-7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明确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claudin-7的表达情况,评估claudin-7在结直肠癌中的预后意义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转移的影响,并对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分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激酶底物8样蛋白3(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kinase substrate 8-like protein 3,EPS8L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机制,寻找晚期肝癌系统性治疗的新靶点。方法: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关于HCC的RNA-seq数据,得到与正常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使用短发
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胆囊上皮原发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胆囊癌恶性程度非常高,对常规化疗较不敏感,目前临床上可用治疗手段有限,预后很差。因此,通过对胆囊癌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发现高效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超级增强子(super-enhancer,SE)是基因组上有很强转录活性的增强子簇,通过富集大量的转录因子、
[中文摘要]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恶性肿瘤启动侵袭和转移过程的一个关键步骤,由于EMT过程而导致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异质性也给基于上皮型抗原的CTCs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带来了挑战。虽然有证据表明基于EMT标志物的CTCs异质性与疾病进展相关,但在临床应用方面尚无统一的参
(第一部分)背景及目的支链氨基转移酶 1(Branched-chain amino acid transferase 1,BCAT1)通过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BCAA)转氨代谢反应增加肿瘤代谢及增殖活性,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有研究提示BCAT1及CD133在肝癌、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中具有预后指导意义,而在乳腺癌中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