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维长周期体系中磁电耦合的理论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050820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物理基础科学的研究推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通过利用微观世界中原子,分子和电子的基本属性,如电荷,自旋,轨道等自由度,设计新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型电子器件。低维材料体系磁电耦合效应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通过引入单量子态,如缺陷态和杂质态,实现对材料体系的修饰,同时利用外加电场调控主体材料中单原子磁性,发现了种种奇异的磁电效应。目前,国内外对于单电子自旋调控的研究涉及不同维度的体系。对于低维体系单量子态的研究涉及到在二维体系中引入缺陷中心,做稀磁掺杂等,其中包含着以单个磁性杂质原子或单空位为研究对象的单电子自旋调控。通常认为无论实验和理论上,施加电场或应力场能够有效观测到磁电效应。对于低维材料而言,其特点是可操作的自由度明显高于体材料,尤其适合集成于自旋电子器件,实现外场对单量子态的调控。而近来,层间扭转作为一种操作自由度,可以很好地用于设计以任意方式的堆叠范德华结合的双层体系,这方面奇异现象和丰富的物理的出现拓宽了对磁电效应的研究。本文中将主要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简单讨论我们在3d过渡金属做稀磁掺杂的单层体系Mo S2中发现的巨弯磁电效应(giant flexomagnetoelectric effect)。该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通常晶格的短程平移对称性,形成了长周期。这样的例子我们之后应用到了层间扭转的双层体系研究上,同样采用理论计算的方法,预测对于层间反铁磁耦合的双层,其中的手性相关的扭转能够造成对外加电场奇特的介电响应行为。新奇现象的发现使得我们后续的研究深入到了模型分析,对于一个简单扭转的小角度“魔角”,并预设层间反铁磁耦合的体系,分析表明其具有拓扑磁电效应(topological magnetoelectric effect)。上述主要工作总结如下:·第一部分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选择一个典型的稀磁掺杂单层体系作为研究平台,将晶格弯曲和磁性掺杂相结合。具体地,我们计算了磁性原子Mn替位单个Mo原子的单层Mo S2中在不同程度晶格弯曲下的磁响应。同时,验证了在施加竖直方向电场的情况下,诱导的自旋磁矩和磁晶各向异性能可以得到极大的放大。进一步的态密度计算和电荷密度分析表明,这种效应源于磁性单原子的3d轨道电子云分布在电场下的改变。物理上的进一步解释是,电场引起的轨道电子云极化,带来Mn-3d轨道波函数的空间分布变化,这对与弯曲晶格中紧邻的原子轨道杂化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可通过外电场将相应的轨道能级调控到接近费米能级,实现自旋占据数的改变。该发现为柔性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性二维材料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第二部分着眼于新兴的转角电子学领域,其中我们结合自旋电子学的研究方法,选择扭转的范德华双层薄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固体中的电子强关联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我们发现了在转角30°附近,体系对进一步的扭转极为敏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得到在层间相对左转和右转的情况下,引起的电子截然不同的介电行为。具体而言,在施加竖直方向电场下,左转右转分别表现出了出抑制和放大的介电响应。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奇异的介电性质可以归因于扭转双层的依赖于堆叠方式的电荷密度分布,这可以通过自旋纹理来阐明。我们证明,小电场几乎不会改变赝自旋的图案分布。从而,对于右转情况,当施加电场时,几乎不产生超过单层厚度的电偶极矩。而对于左转的情况,体系甚至可以表现出负的电极化率,即,感应极化方向与所施加的电场方向相反,这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该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莫尔条纹体系的理解,而且为光电储能器件的功能材料设计开辟了一条引人注目的途径。·第三部分是模型分析为主的一个章节,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注意到电子在固体中的运动,或者换句话说,由电子的集体运动形成的准粒子可以是分级的这样的量子现象。比如,谷电子在蜂巢晶格中以超轨道运动所形成的谷自旋或波包的自转。在此,我们指出层间扭转可以在莫尔超晶格内显示谷电子更高等级的运动行为,随之出现的高级准粒子我们称为超谷电子。该准粒子原则上可以具有宏观尺寸,因为莫尔超胞可能非常大,比如转角在“魔角”附近处。以第二部分工作中用到的反铁磁耦合双层为例,我们发现其形成了具有交错磁通分布的类Haldane超晶格。有趣的是,该体系能够满足进入一种拓扑非平凡相,随之成为量子自旋霍尔绝缘体。同时进一步注意到,超谷电子在顶层和底层以相反的手性运动,可看成狄拉克费米子的两个分量(Weyl费米子)。该体系中这种带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具有自发的拓扑磁电极化,这可以理解为其自旋与其固有电偶极矩通过“轴子”场耦合起来。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视频中的行人行为识别。行为识别的定义为评估视频给定帧中是否发生了给定动作。由于人类行为(动作,活动)的高度复杂性,例如摄像机角度,行人外观变化,运动方式,遮挡等,使行人动作识别变得复杂。当前已有的部分模型主要依赖于特定的局部时空特征和卷积神经网络去解决此类问题。虽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结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为了充分解决由于行人行为复杂而导致的行为识别困难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何对局部
泵作透平(PAT)是一种既可以在泵工况又可以在透平工况下运行,而不用对其几何形状进行任何重大改变的机械装置。与传统透平机械相比,泵作透平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在微型水力发电等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使用PAT的主要问题是难以准确预测泵在透平模式下运行的性能,就连泵制造商也无法提供其性能预测的准确数据。然而,PAT的性能预测是决定所选泵是否达到最佳性能的关键因素,如果选择一
学位
食源性致病菌(Bacterial Foodborne Pathogens,BFP)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快速检测BFP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高光谱成像技术(Hyperspectral Imaging,HSI)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对BFP进行快速检测与定量分析。经过元启发式优化和波长变量筛选算法,模型性能得到提高。提出用HSI、E-no
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可能通过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响应来影响植物生长。虽然植物通常与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相联系,但不同微生物群落间的互补作用导致的对植物生长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同时,尽管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有关土壤异质性和元素化学计量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但土壤生物如何影响植物对土壤异质性和土壤N:P化学计量的响应却很少被研究。基于这些研究获取的有关土壤生物效应的知识将可以加深我们对生
本文采用QCD因子化方法对部分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及其中的幂次压低修正等若干问题开展了详细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标准模型理论及B物理的相关知识,并详细介绍了QCD因子化方法在B介子两体非轻衰变中的应用。其次,我们首次将Bc→J/ψV和Bc*→ηcV过程中幂次压低的横向极化振幅计算到与纵向极化振幅相同的QCD次领头阶,并预言了衰变道的物理可观测量。接着,本文计算了与B介子分布振幅相关的幂次压低项对B→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全世界每年由于霉菌污染粮食和饲料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千亿美元。我国一些地区(尤其是南方)饲料霉变问题相当严重,由此而引起的饲料纠纷屡见不鲜。特别是购买预混料的客户,自己购买部分大宗原料(如玉米),因养殖场(户)鉴别能力有限,并且倾向购买低价的原料。而这些原料往往是不新鲜的,甚至发生了轻微霉变(在霉变发生初期,肉眼难以看出;在霉菌毒素未达到可检测水平,霉菌毒素就已经存在
期刊
锂离子电池自20世纪90年代商业化以来得到迅速发展,广泛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装置等。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提高电池能量密度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研发的目标。然而,现有商业化锂电池比能量小于300 Wh kg-1,受材料自身理论容量限制,即使通过制备工艺优化,其比能量很难有较大提高。因此,要发展更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动力电池,迫切需要研究具有高比容量、低成本和高安全性的新型正极材
随着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具有相似功能的web服务的迅速增加,帮助做出知情决策所需的信息也呈指数级增长。因此,从大量功能等价的服务列表中选择适合用户需求的优质服务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集中式和社会性网络环境中的服务推荐已经成为web服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推荐过程中服务数量的增加,服务消费者也相应增加。双方的增长导致了服务的需求和供应的多样性。此外,大多数传统的方法都是基于用户对产品的评级来推荐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与恶性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TAM主要分为M1和M2两种表型,其中具有肿瘤支持作用的通常认为是M2型TAM。很多研究表明Wnt5a主要表达于肿瘤间质中,尤其是表达在TAM中。然而,TAM的极化以及其生物功能是否受Wnt5a调控还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从临床出发,首先评估结
真菌引起的果蔬腐烂不仅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产生真菌毒素而影响食用者的健康。在果蔬的采收、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因其容易受到机械损伤而导致各种病原菌的侵染。化学杀菌剂通常被用来控制果蔬菜采前和采后的病害,然而,其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环境。此外,杀菌剂的频繁使用也可能使菌株产生抗药性,从而使采前和采后病害的防治更加困难。因此,亟需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方法对果蔬采前和采后病害进行控制,而利用拮抗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