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的探究————从情景喜剧和央视春晚的个案研究出发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uwan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文中,笔者对情景喜剧和央视春晚的镜头时间进行统计,发现自九十年代以来,情景喜剧和央视春晚的镜头时间节奏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平均镜头时间越来越短。情景喜剧和央视春晚在整个电视节目系统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表明自九十年代以来,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是电视传播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现象。   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是通过连续的镜头画面以不同的物理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会直接影响电视画面的传播,平均镜头时间缩短会导致电视屏幕时间细碎化和画面内容零散化,而不同时长的镜头以一定的次序排列形成刺激组合,对观众的视觉刺激加强,进而影响观众的心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传播艺术系教授大卫·波德威尔曾指出镜头间存在着节奏,剪辑通过调整每个镜头的长短来控制节奏,它是导演控制观众的一种手段。   笔者认为九十年代以来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是电视传播者控制镜头节奏的结果,是重视信息加工的表现。并且,托马斯·达尔伯特与约翰·贝克在《注意力经济》一书中描述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为适应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现代电视传播会更加注重如何吸纳电视观众注意力资源。笔者认为现代电视观众对视觉快感的潜在需求,对感性审美和即时满足的心理追求引导着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的趋势。因此,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的主要动力是电视观众的变化。由于电视传播提供的是一种拟态社会环境,是对现实环境的反映,电视传播者和观众变化都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因此,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才是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的深层原因。   在本文中,笔者还指出电视镜头时间节奏变化一定程度上表明观众的感性审美存在异化的可能,而且,电视镜头时间缩短要有一定限度。那么,只有在尊重观众对感官愉悦的追求中使娱乐升华,才能使电视传播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沈宠绥是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家之一,是继魏良辅之后又一个曲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沈宠绥的曲学理论侧重研究曲唱的字音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度曲须知》和《弦索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