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生境适应性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pf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目前虽然建立了多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但是由于各保护区监测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差异很大,设备缺乏,监测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大熊猫不能得到实时有效的保护。“5.12”地震导致川西高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国宝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受到巨大威胁。对生境进行评估与设计能够为保护大熊猫提供有效的辅助作用,但是由于专业软件缺乏,导致不能科学、快速、实时地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科学评估。因此,建立一套专业的大熊猫生境适应性评估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前人评估方法的研究,笔者针对以往评估中主要存在的操作步骤繁琐复杂的缺陷,结合景观生态学和3S技术的理论知识,根据生境评估与设计的特点,在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上采用了“打包式”的集成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栅格数据提取适宜面积核心斑块和潜在廊道的方法。按软件开发的原理,笔者利用VB.NET平台和ArcEngine工具二次开发了一套集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图形编辑、空间分析、动态监测、三维场景、生境适宜度评价及景观格局设计为一体的“大熊猫生境适应性评估系统”。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认识有以下方面:(1)针对目前生境评估与设计方法相对繁琐的弊端,提出了基于栅格数据提取适宜面积核心斑块和潜在廊道的方法,以方便用户实现生境评估与保护区景观格局设计,为保护大熊猫生态环境提供辅助决策支持。(2)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跨专业作业的难度,特意精心设计各功能模块,以提高系统与用户的交互性。(3)针对栅格数据按面积提取斑块的方法,避免了传统繁杂的矢量化、建立拓扑关系、数据类型转换等过程,从而大大提高了核心斑块提取及廊道设计的工作效率。(4)笔者用汶川县境内地震前大熊猫栖息地的相关数据,对系统功能进行了实验性验证,通过对比分析,其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证明了大熊猫生境适应性评估系统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其他文献
随着绿道实践在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取得成功,掀起了国内绿道规划与建设的热潮。绿道是一种线性的绿色开敝空间,能够连接公园、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区
遗产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申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申遗范围的扩大,工业遗产也正在世界遗产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下,结合旅游学科和遗产学研究
论天一阁的文化影响力徐雁1996年12月9日至10日两天,为庆祝宁波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周年,而同步举办的“天一阁及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在天一阁召开了。国内的藏书文化研究者40余人云集
本文通过对石漠化典型的范围区域实地考察,收集了比较详尽的当地土地石漠化现状特征和综合治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最新情况的资料和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粤北岩溶山区土地
土壤水分是区域陆地水循环、碳循环以及大气循环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地表的能量平衡和物质交换。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地处我国干旱区,这一带降水稀少,蒸散发强烈,土壤含水量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