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快速推进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尤其是作为流动人口主体的乡城流动人口,其对中国城镇化进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乡城流动人口在城镇就业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数量庞大的乡城流动人口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主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乡城流动人口群体在各个行业分布广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然而,乡城流动人口在城镇就业或存在一些问题,不仅会造成乡城流动人口在城镇发展受限,而且对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依据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劳动力迁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理论指导,基于中山大学“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69个城市2928个混合截面样本,引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这个核心变量,在阐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机制以及迁移行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影响职业选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追溯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历程,揭示了建国以来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迁移的六个阶段特征。目前,我国乡城流动人口规模整体提升,人口流动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人口流动以省内流动为主,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乡城流动人口迁移模式以举家迁移为主,更倾向于定居中小城市。(2)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为乡城流动人口两种重要的资本,其共同效应在迁移行为和职业选择中同时存在。论文在刻画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组合权重法计算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指数,并以其交互项作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表征。研究发现,乡城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水平整体偏低,从分布范围来看,虽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都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但是样本群体内部差异明显。(3)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城市规模和迁移模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匹配程度越高,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至更高规模城市的可能性越高,举家迁移的可能性越高。在人力资本处于较低水平时,无论社会资本水平高低,都不会对迁移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在人力资本处于较高水平时,无论社会资本水平高低,都会对迁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社会资本效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人力资本才能实现。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时,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资本结构单一,同质性较强,单靠社会网络规模的扩大不会对迁移决策带来决定性影响;当人力资本水平较高时,乡城流动人口社会资本中异质性资源增加,通过社会网络触及到的顶端资源更多,会对迁移决策带来决定性影响。由此看出,人力资本在乡城流动人口迁移行为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4)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发展型职业选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人力资本水平处于较低阶段时,乡城流动人口只能在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生存型职业,此时社会资本高的乡城流动人口更有机会从事生存型自雇职业,选择机会更多。在人力资本水平处于较高阶段时,乡城流动人口有机会跨越职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在人力资本处于较高阶段,社会资本在职业选择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5)运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迁移行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职业选择影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迁移城市规模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发展型受雇中存在中介效应,迁移模式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发展型自雇中存在中介效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职业选择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迁移城市规模—职业选择”、“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迁移模式—职业选择”这一路径实现,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正向影响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迁移模式,进而影响其职业选择。迁移距离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匹配性对乡城流动人口发展型自雇职业选择中具有调节效应。本文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乡城流动人口迁移及职业选择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注重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发挥各方作用,提升乡城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现从生存型职业向发展型职业的转变。积极构建次级关系网络,逐步引导乡城流动人口理性择业。完善城市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保障乡城流动人口基本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