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开发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2.调查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3.建立冠心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并评价实施效果。方法:1.在慢性病自我管理理论和冠心病循证医学行为学证据的基础上建立量表条目库,由专家小组评议后建立初量表;随即对10名患者进行访谈并再次进行专家评议建立预测问卷;其后用预测问卷对209例样本进行正式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等再次进行条目筛选确定最终量表;最后对最终量表进行全面心理测量学检测。2.应用前期实验建立的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对209例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调查,并与人口社会学资料、疾病相关情况等进行相关分析。3.用自我管理行为相关因素为基础,以自我效能为调节因子,建立自我管理健康教育模式,以98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为对象加以实施。并采用健康促进行为量表为调查工具,运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基线和教育后6个月患者一般自我效能、健康促进行为和疾病相关资料如体重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等数据的变化,以评估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结果:1.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各项指标均达到心理测量学标准:重测信度(ICC=0.910)、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α=0.913)、效标关联效度(r=0.271~0.573)、结构效度(因子分析结果与预想结构吻合)、反应度(t=9.011, P<0.01)、可接受度(回收率93.4%、有效率97.2%)。2.该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偏低,为(52.69±18.47)(百分制),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获知日常生活管理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工作状况;疾病医学管理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为文化程度、是否伴发高血压、冠心病分型、冠心病病程;情绪认知管理的主要相关因素是疾病认知程度、经济状况(P<0.05)。3.自我管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 6月后患者的自我效能、健康行为量表的六个维度得分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达标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实用性、科学性的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测量工具,可用于二级预防实践。2.冠心病患者的整体自我管理行为较差:日常生活管理行为较好,不在职者优于在职者;疾病医学管理行为较差,尤其是文化程度低、未合并高血压、病程短以及不稳定型和心肌梗死型冠心病患者;疾病认知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患者情绪管理行为较差。3.自我管理健康教育6月后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自我效能、健康行为和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