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ayxgfl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车载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当今驾驶员分心驾驶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分心驾驶引发了众多交通事故,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然而现有分心驾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普通小车驾驶人,对货车驾驶人分心驾驶给交通安全产生的危害却较少研究。因此,深入研究货车驾驶人分心驾驶对车辆行为和交通安全产生的影响对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货车驾驶人分心驾驶展开调查研究,选择“蓝牙通话”、“看窗外”和“发微信”三种典型分心次任务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开展模拟驾驶实验,采集分心驾驶状态下车辆运行数据。然后,建立考虑分心驾驶显著特征的IDM模型用于描述分心驾驶状态下车辆的跟驰行为,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层面研究驾驶人分心驾驶对自身车辆驾驶绩效的影响,从中观层面上研究分心驾驶车辆给所在车队行驶稳定性带来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分心驾驶车辆的微观行为与宏观交通流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特征之间的联系。本文从分析货车驾驶人分心驾驶的角度,量化三种典型的分心次任务带来的影响程度,并系统性探索了分心驾驶影响的传递机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为相关道路安全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心驾驶数据采集。结合自然驾驶观察法(NDS)与事故数据统计法,从分心次任务的常发性和危险性两方面考虑,确定货车驾驶人典型分心驾驶次任务。搭建多车辆联动模拟驾驶平台,针对三种典型分心次任务设计并开展模拟驾驶实验,分别采集稳定流和饱和流环境下驾驶人正常和分心状态下的车辆运动状态指标数据。(2)分心驾驶跟驰模型研究。在考虑分心驾驶行为对车辆运行状态影响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考虑分心驾驶的IDM跟驰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使用模拟驾驶实验数据对跟驰模型参数和分心影响参数进行了标定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IDM模型较原IDM模型能更好描述驾驶人分心状态下的跟驰行为。(3)分心驾驶对车辆绩效及车队稳定性影响研究。采用Relief算法提取出分心驾驶影响较大的10项车辆绩效特征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得出三种分心驾驶次任务在不同交通流环境下对车辆纵向、横向驾驶绩效及跟驰行为的影响。在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货车分心驾驶对后方车辆运动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改进的IDM模型进行车队稳定性分析和数值仿真,从中观层面分析驾驶人分心驾驶对车队稳定性的影响。(4)分心驾驶对交通流影响研究。建立考虑分心和车型差异的换道模型,构建驾驶人随机分心模型,搭建基于SUMO软件的交通仿真框架并开展分心驾驶影响研究,探究不同货车比例和分心比例对交通流效率指标和安全水平指标的影响。宏观研究结果显示,交通流中货车比例的增大会增加拥堵风险,降低交通流运行速度,同时分心驾驶比例增大会导致交通流稳定性下降,安全水平降低。因此交管部门需加强对驾驶人分心驾驶行为的监管力度,以降低由分心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图63幅,表35个,参考文献99篇。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发展迅猛,大运力、高速度、高准时性以及节能的特征成为了大型城市缓解拥堵的主要手段。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技术,保障了列车的安全高效运行。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客运压力依然巨大,尤其是潮汐客流以及突发客流。但是,目前CBTC系统的运力已经逼近极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城际的经济、文化等联系日益密切,不仅刺激城际出行需求的增长,还使得城际出行需求多样化。城际客运通道承担着城际出行需求任务,由此产生现状运力结构与增长的城际出行需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交通方式间的协同性很难得到发挥。这对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区域城市间的和谐发展。因此,本论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京津冀城市群多模式客运枢
高速列车是交通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建设对象。高速列车凭借其高效、舒适等特点,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作为攸关旅客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大型地面运输系统,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车载设备作为高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重要装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列车运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针对车载设备开展故障预测研究,提前发现并消除潜在故障,保障高速列车安全运行。本文基于高铁列控车载设备故障数据分析和故障
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电子商务市场。目前,快递长途运输的铁路运输占比不到1%,研发铁路快捷货运新装备,发展铁路快捷货物运输势在必行。本论文以160km/h塞拉门棚车车体为研究对象,结合设计及试制阶段的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车体的强度、刚度、模态、线性屈曲、疲劳及振动性能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适应电商货物运输的160km/h塞拉门棚车车体合理性优化方案,为1
安全列尾设备运用场景是新型列控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来保证我国边远地区低密度稀疏铁路运输网可以安全高效地运营。列尾设备是该系统中实现列车完整性自检测功能的关键部分,由于新型列控系统是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所以列尾设备的安全完整性等级也要达到SIL4级。在正式将其投入到新型列控系统铁路线上之前,需要对列尾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测试后会产生一系列的测试结果数据。以目前的测试条件,测试结果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出行者更加注重旅行时间的价值,城市轨道交通旅行时间可靠性日益成为乘客衡量出行效率及交通管理者衡量运营效率的指标。乘客通常依据出行路径和出行时段的旅行时间可靠性程度对出发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形成综合的旅行时间可靠性评价体系,分析旅行时间可靠性对乘客出发时间选择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的背景下,基于自动售检票系统(AFC
近年来高速铁路建设的重点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山川众多,隧道在修建过程中面临的地质条件日益复杂,不可避免的穿越富水段甚至是富水断层破碎带。受地下水流固耦合作用,施工中极易发生大变形、塌方、突泥涌水等安全事故。为确保富水山岭隧道的施工安全,论文结合建平隧道实际工程,采用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手段,对流固耦合作用下山岭富水隧道的稳定性及加固措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三维非
随着国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不断增加,海铁联运已成为集装箱国际运输自港口向内陆延伸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在我国海铁联运的实际生产运营中,提升海铁联运集疏港过程中的不匹配性和不均衡性,促进港口船舶与海铁联运列车的无缝衔接,有效推动港口铁路集疏运量和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大幅增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研究不确定扰动条件下集装箱海铁联运列车组织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在对既有研究进行综
联络通道因其特殊的安全意义在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双线隧道设计中往往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隧道灾情发生时,是人员疏散和消防救援的重要生命通道。超大直径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施工风险巨大,稍有不慎,可能引起地层失稳、土水涌入等重大事故,而且开洞施工也会使盾构隧道结构受力更加不利,对结构整体的变形及安全控制造成巨大影响。鉴于此,本文依托东六环路改造工程,针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开洞修建联络通道所面临的结构受力复杂风险,
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居民保有机动车的数量也逐年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受限,加之不透明的道路交通运行状况使得居民在出行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交通拥堵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好在国家倡导大数据公开等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使未来用户出行前发布出行计划以及研究者获取出行计划数据成为可能。本文以导师团队关于出行计划数据的相关课题作为研究基础。首先,本文对传统的路阻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