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及抗旱鉴定指标遗传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 : 71次 | 上传用户:gouridzmhuiyo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抗旱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试材,着眼于抗旱性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分别从形态学、生理学、解剖学等角度对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研究结果的数量分析过程中借引了灰色系统理论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及隶属函数值法、系统聚类法等科学统计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同时探讨了部分抗旱性鉴定指标的遗传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水分胁迫下,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受抑、生理活性下降。表现在根长、根数、根体积、根干重、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根系的活跃吸收面积、根系的氧化力等指标在干旱情况下明显下降。对根的导管数和导管大小的研究结果表明,根系的解剖结构和抗旱性的关系密切。定义并测定了离体根系失水速率,其与抗旱性的相关性强于离体叶片失水速率。 2.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的叶形值、叶夹角、叶向值均发生了改变,但无强规律性。不同品种玉米叶片的气孔密度、叶脉多少及大小不同,这是品种间抗旱性形成差异的原因之一。 3.在渗透胁迫下玉米种子的吸水速率减小、胚根长、胚芽长、胚根干重均明显下降,因而发芽时间延迟、发芽率下降。根据PEG处理的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可以鉴定玉米芽期抗旱性。 4.在干旱条件下,水分在玉米各器官中的分配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根、茎、叶、鞘的含水量下降的幅度不同,其中鞘、叶含水量下降幅度大于茎、根含水量。 5.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细胞膜受到伤害,MDA含量、电解质渗出量均有增加。反应耐热性的热稳定百分率与玉米抗旱性关联密切,是一个好的抗旱性鉴定指标。 6.在干旱条件下,玉米叶片的饱和渗透势下降,同时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增加,其中Pro含量、ABA含量增加明显,可溶性糖含量、K+含量、Ca2+含量 有上爿口的趋势,说明玉米叶片确实具有渗透凋节能力。 7.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内的S()D、f,()D、CAT同工酶谱发生了变化。P()D 同工酶谱的变化最为明显,谱带颜色深浅和条数均有变化,舰分酶分子失去了 酶活性而谱带消失,另一部分酶分子活性则明显提高或出现新的谱带。SOD、CAT 同工酶谱的变化相对不强。同时卜()D、CAT同工酶谱在不同玉米基因型间差异 较明显,SOD则无太大差异。说明从抗旱育种角度出发,可将其作为抗旱性鉴 定的生化指标。 8.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 9.对辽宁省生产上推广使用的丹408等近30个玉米品种的芽期、苗期、 生育中期及全生育期的抗旱性进行了鉴定。 10.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ROC、叶片失水速率、P,O含量、外渗电导率、 热稳定百分率、CAR含量、ASI均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其中CAR含量、ASI、 RWC以加性效应为主,其它指标均以显性效应为主并且存在超显性。
其他文献
川芎嗪是中药川芎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一种活性生物碱一四甲基吡嗪,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活血化淤等作用,近年其抗肿瘤作用也备受到关注,具有抑制肿瘤生长、转移
提出了用动态贝叶斯网络(DBN)对非时齐马氏决策系统进行建模的改进方法,使动态贝叶斯网络能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复杂的真实系统中.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扩展后的隐藏变量引
<正>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以自己的信心、恒心、爱心及实干,让我校不断地飞出"金凤凰"。为了便于互相学习,振兴英语教学工作,谈谈我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教法
会议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又称为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的分析技术之一,现已广泛用于食品、药品、生命科学及环境监测等领域。本论文
为研究灾害间的内部关联,提出根据灾害发生的时间跨距来计算灾害间的共现率和引发率,然后依据引发率对灾种建立复杂网络模型,通过度、点权、点介数等方法来研究复杂网络中每
目的:建立鼓岬电刺激听觉脑干反应(EABR)测试方法并探讨该测试的合适参数.方法:通过电刺激豚鼠鼓岬方式获得EABR.对25只豚鼠行鼓岬电刺激EABR测试,通过改变电流刺激极性、刺激电
农户民间借贷是基于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依靠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为前提的金融交易行为。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以社会资本的理论背景以及特性作为铺垫,着重于从静态社会资本和动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存在天然的内在协同联系,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使然.本文从协同学理论的视角,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融为一体,分析了
目的探讨中国近10年腹膜后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总结中国1998—2007年间的腹膜后肿瘤的文献资料。结果中国10年共报道10 78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