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中期,私募股权投资起源于美国,并迅速发展成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中重要的创新型金融工具。进入21世纪初,随着中国2004年中小板和2009年创业板的成功设立,私募机构开始在中国资本市场兴起并壮大,私募股权投资也逐渐发展为继IPO和银行贷款之后的第三大融资方式。私募基金以股权投资为形式,以盈利为目的,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经营管理及战略增值服务,最终通过退出机制获得超额资本回报。
中国创业板对于拟上市公司实行核准制,因此企业为了达到盈利指标要求,在IPO阶段通过盈余管理手段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出现IPO后业绩大幅下滑,引起IPO效应,对企业长期价值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私募股权投资、IPO盈余管理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为中国私募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私募股权、IPO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文献;第三部分界定相关概念,并梳理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包括理论分析、假设提出、变量设计和模型构建;第五部分是本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最后一部分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以2011-2017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参考温忠麟等(2014)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私募股权投资的介入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的企业价值,支持了监督理论。进一步研究发现,私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外资背景和联合投资均和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2)私募股权投资的介入可以有效抑制IPO盈余管理行为,但在盈余管理方式上有一定监督选择性,其中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约束效果强于应计盈余管理;(3)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对企业价值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应计盈余管理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显著影响;(4)私募股权机构通过抑制管理层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这一途径来间接的提升企业价值,且IPO真实盈余管理在私募股权投资及其特征变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中国创业板对于拟上市公司实行核准制,因此企业为了达到盈利指标要求,在IPO阶段通过盈余管理手段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出现IPO后业绩大幅下滑,引起IPO效应,对企业长期价值造成负面影响。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私募股权投资、IPO盈余管理和企业价值三者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为中国私募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私募股权、IPO盈余管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文献;第三部分界定相关概念,并梳理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包括理论分析、假设提出、变量设计和模型构建;第五部分是本实证研究和结果分析;最后一部分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以2011-2017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参考温忠麟等(2014)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私募股权投资的介入可以有效提升公司的企业价值,支持了监督理论。进一步研究发现,私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外资背景和联合投资均和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2)私募股权投资的介入可以有效抑制IPO盈余管理行为,但在盈余管理方式上有一定监督选择性,其中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约束效果强于应计盈余管理;(3)真实盈余管理都会对企业价值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应计盈余管理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显著影响;(4)私募股权机构通过抑制管理层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这一途径来间接的提升企业价值,且IPO真实盈余管理在私募股权投资及其特征变量与企业价值之间均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