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的调度将会改变枯期湖区的水位,导致水流情势的改变,对湖区水动力情况产生影响。湖区流场的改变,会改变不同区域的换水能力,引发不同的生态环境效应;水位的改变对湖区用水产生影响。本文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以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为研究对象,基于构建的鄱阳湖二维水动力模型,通过选取鄱阳湖南北方向不同部位的星子、都昌、棠荫和康山4个站点的实测水位和模拟水位进行率定验证,并在鄱阳湖水利枢纽拟定的调度方案下,通过情景模拟探讨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调度对鄱阳湖区水动力的影响,分析水动力影响下湖区滞留时间的变化情况,探讨对鄱阳湖区用水影响,为拟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提供必要的支撑基础。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为:(1)按照项建阶段的鄱阳湖水利枢纽调度方案,设置工况进行水动力情景模拟,定量分析了枢纽调度对鄱阳湖湖区水动力的影响。枢纽影响下,9月15日到10月20日整个湖泊保持较高水位,调度影响范围涉及大部分湖区,10月31日到3月,随着调度水位的降低,影响面积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主要影响入江水道及部分主体湖区。枢纽调度影响从北向南逐渐减小,呈现为星子>都昌>棠荫>康山。枢纽调度后水位空间差异性明显降低。鄱阳湖高流速区域有所减小,而死水区范围扩大,流速空间差异性明显降低。(2)基于构建的鄱阳湖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并耦合对流扩散方程开展典型水文年计算,分析枢纽调度对鄱阳湖不同水域范围滞留时间的影响。枢纽影响下,入江水道东部区域以及临近东北湖湾位置水域滞留时间增加,而对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蚌湖、沙湖以及扒湖,存在滞留时间降低现象。这与水位抬高,有助于建立碟形湖与主湖区的水力联系,提高碟形湖的水量交换有关。(3)将鄱阳湖水域分为6个不同的水文地貌计算区域,基于水文地貌分区并结合频率分布曲线(FHC)、冲刷偏差指数(FDI)进行滞留时间影响分析。枢纽影响下,秋、冬季滞留时间主要影响鄱阳湖Ⅰ区、Ⅱ区、Ⅲ区、Ⅳ区,对于Ⅴ区、Ⅵ区,秋季稍有影响,冬季几乎不受枢纽影响。其中秋季一般为Ⅰ区、Ⅱ区、Ⅲ区滞留时间增加,而Ⅳ区滞留时间下降,而冬季一般为Ⅰ区、Ⅲ区滞留时间增加,Ⅱ区、Ⅵ区滞留时间下降。频率分布曲线形态与无枢纽影响下相似,秋季FDI值变化涉及Ⅰ区、Ⅱ区、Ⅲ区、Ⅳ区,FDI值基本增加,空间异质性增大。而冬季FDI值变化涉及Ⅰ区、Ⅱ区,FDI值基本减小,空间异质性减小。(4)基于构建的鄱阳湖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通过选取典型年定量分析枢纽调度对鄱阳湖湖区用水的影响,将鄱阳湖环湖区的星子县、都昌县作为典型县进行农田灌溉和城镇取水的影响分析。枢纽影响下,水位抬升有利于改善星子县、都昌县湖区用水情况,工程实施后圩堤取水口平均外水位提高0.81~3.83 m,矶山联圩、新妙湖圩、周溪、南溪湖圩取水口取水困难天数降低,水位基本能够满足最低取水要求,有利于改善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短缺问题。县内各水厂取水口平均外水位抬升至13.79 m以上,减少取水口困难天数,有效的解决星子县、都昌县自来水厂枯水期取水困难情况,提高生活生产供水保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