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报刊出版看鸦片战争前新教来华传播——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1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界一般的看法,基督新教进入中国的时间应以1807年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来华为始。早期基督教来华传播即指从1807年马礼逊初抵中国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这一段开教期。这一时期,各差会共向中国本土派遣传教士16名。由于清政府严厉的教禁和中国人的排外心理,他们的活动仅限于广州、澳门、南洋及中国海岸沿线一带,而直接布道活动,如宣讲教义、设立教堂、发展信徒、巡回布道等,并未取得太大进展。 与此同时,面对在华传教遇到的种种困难,许多传教士深感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福音的文化差异是传教活动的巨大障碍,要使中国人接受基督信仰就必须使其接受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建立起有利于基督教传播的社会文化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早期基督教来华传教士们纷纷投身新闻出版、教育和医疗事业,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份报刊,第一处印刷机构、第一间西医院、第一所西式学校。他们深入观察并讨论中国社会问题,通过出版报刊的形式将其展现给中西方的读者。这些活动给停滞不前的中国社会注入了新鲜活力,更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本文以近代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参照物和缩影,通过对早期新教传教士的出版报刊活动及其意义的分析,试图通过宗教学的方法和眼界,通过解读早期新教在华出版活动的原始信息、它的中西方来源,并简单探讨这些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其他文献
面对现代教育危机,我们需要从古代教育资源中汲取智慧,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以哲学思辩态度,发掘传统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背后的教育原则和规律,重新反思“圆性之学,成德之教”的“
政府是作为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个的个体”而存在的。区别于其它组织,政府是一个具有合法性、公共性和权威性的组织,不仅有着政治本性,而且有其伦理本性。政府的政治本性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