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惠芬是近年崛起的“底层叙事”作家之一。从1982年处女作《静坐喜床》至今发表200余万字,其中8部中短篇小说集,4部长篇小说,1部长篇散文集,并获得诸多奖项,部分作品译介海外。她根植于草根文化、立足于民间精神又饱含人道主义情怀,她用文学的形式来完成对现代化反思的历史命题,并以想象的方式构建理想乡村。在写作上,孙惠芬一反文坛盛行的“宏大叙事”,以风情散文、情思随笔的方式为“底层叙事”的道路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创作方法。为此,本文将从孙惠芬的“底层叙事”的苦难主题,去模式化的艺术策略,以及反思乡村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孙惠芬小说的创作。本文首先在绪论中解释了“底层文学”和“底层叙事”,分析总结了目前研究界对“底层叙事”所指出的局限,引出本文对孙惠芬如何突破“底层叙事”局限的讨论。其次,本文主体的第一部分整理了孙惠芬的苦难叙事主题,围绕小说中乡村的现实困境展开,深度开掘了乡村的经济发展、精神建设、情感救赎三方面的困境,并依循小说的内容推论出原因。再次,在本文第二章中重点讨论了孙惠芬在去“底层叙事”模式化的艺术手段。从虚构、原型、日常生活、悲剧美学、瞬间心理等角度,分析了孙惠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在第三章里,本文分析了孙惠芬的“底层叙事”的文化意蕴。从风俗、反思乡村传统文化、对农民精神现代化空白的批判、以及生命悲剧意识等方面总结孙惠芬小说的文化内涵。最后,本文在结语处指出了孙惠芬小说存在的问题。孙惠芬的小说可以说是辽南农村的一面文艺化的镜子,也是中国当代十分宝贵的乡土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绝非本文能完全概括和总结的,但是本文将以最深厚的敬意试论孙惠芬小说对“底层叙事”的发展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