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开发进程中流迁人口的文化适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基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实地调查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pse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发展不仅伴随着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也催生了大批流迁人口,跨地域的流动迁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承载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互动与碰撞。部分西部民族地区在工业建设蓝图下得以迅速崛起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受国家调配而迁入的政策性移民与近年来自发进入的流迁人口共同构成当地的外来人口群体。加之民族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复杂民汉混居文化,来自不同地区文化载体的相遇,使得民族地区流迁人口的文化适应研究富有挑战性,也颇具意义与价值。然而,结合对过往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学界对流入西部地区的流迁人口的关注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且这类地区当前的研究仍旧局限于就文化适应谈文化适应,未能很好地结合社会发展转型的大背景进行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以文化生成理论为视角,选择自20世纪90年代起迅速发展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为研究地点展开实地研究,运用威斯勒的文化内容划分法将文化适应降维至饮食习惯、节庆习俗与语言使用三个文化特质进行考察,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描述两类流迁人口进入当地之后的文化适应过程,据此归纳其文化适应的模式与外部作用机制。
  本研究有以下发现:首先,就文化适应本身来说,在饮食习惯方面,两类流迁人口群体均经历了流入初期的适应不良阶段。相较之下,早期流迁人口更倾向于接受当地的各类饮食,而后期流迁人口虽然尝试主动学习并改良某些当地食物的烹饪做法,但并没有全盘接受,也保留了自身的部分饮食习惯。在节庆习俗方面,伊金霍洛旗当地特色的节日习俗大多因其吉祥祝福的象征意义或喜庆热闹的氛围而被流迁人口接受,而对于“圆锁”习俗,两类流迁人口群体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后期流迁人口以不能理解为由拒绝接受,而早期政策性移民却已将其纳入日常生活。同时,后期流迁人口仍保持着重阳节等节日的传统庆祝方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岁时节庆活动。在语言使用方面,随流迁人口进入伊金霍洛旗的各类方言与当地本土方言的博弈大多以普通话的胜利为结局,人际沟通的内在需要与普通话的推广使得在外来人口混杂的地区,带有当地方言口音的普通话逐渐成为新的优势方言。
  其次,流迁人口的文化适应经历了两种转变,一种是对比早期与后期流迁人口,文化适应模式从大致全盘接受当地文化的“类同化”文化适应转变为既学习当地文化又保留自身文化的“互嵌式”文化适应;另一种是聚焦后期流迁人口群体,这一群体经历了完整的从被动文化适应向互嵌式文化适应的转变过程,其中,居留意愿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两种转变最终以文化生成理论所主张的新的文化类型的形成为结果,如今的伊金霍洛旗,在饮食上趋于丰富,在习俗上趋于多样,在语言使用上趋于一致,一种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文化类型正在生成。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当地蒙古族的特色文化,渐渐嵌入到流迁人口的日常生活之中。
  最后,本研究对文化适应模式转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与机制进行探讨,认为从早期流迁人口到后期流迁人口,他们所经历的社会时期不同,从而在流迁背景、流迁动因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便蕴含着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的因素。伊金霍洛旗的早期流迁人口许多都来自计划经济时期的煤矿单位,这类地区具有典型的“文化孤岛”特征,与既有成果不同,本研究认为文化孤岛的生活背景也存在使流迁人口更倾向于接受流入地文化的可能。而伊金霍洛旗在资源开发进程中快速提高的经济、教育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令更多后期流迁人口愿意在当地定居,这也成为流迁人口群体从被动接受文化差异,向主动学习地方文化并为当地嵌入自身文化的适应模式转变的关键原因。此外,社会网络因素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原住地群体的支持与人际交往的拓展切实影响着流迁人口在某些文化特质上的适应程度。由此,本研究以实地研究材料为基础,理清并建构起一套适用于伊金霍洛旗类民族地区的流迁人口文化适应的分析路径,为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一个增设板块。梳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1年、2013年两个版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历程,审视既往实施中的问题,可对当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正确理解统编版教材体例之“新”,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指导力,继续发挥专家团队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变革;教学建议  2001年,随着课程改革大幕的拉
期刊
摘 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把“学”真正当作“中心”,就得保证学生能够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营造零负担的阅读氛围,触发学生丰富而真实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真问题思维,着力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高效而充分地利用学生的阅读体验来组织尽量简化的课堂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促使学生积累真实阅读体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体验;《范进中举》  很多学生语文素养高
期刊
摘 要:例证法是高中生论述文写作过程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但学生在进行材料转化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直接叙述材料、材料剪取不到位、材料选取不能紧扣观点、只有转述材料而无议论分析等问题。其实,例证法所运用的实例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恰当性等特点,而例证正需要在摆出事实后进行分析说理。因此,材料的有效转化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合理裁剪材料,做好对材料的转述;明确所论证的观点,转述材料有所侧重;材料叙述与议
期刊
摘 要:近体诗天然具有严格的格律和音乐的美感,十分适合吟诵教学。吴方言接近中古音韵的发音特点,使得其在还原古代诗词平仄相对、合乎韵律的吟诵之道上成为可能。遵循格律、借助方言开展近体诗吟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吟诵教学;近体诗;《蜀相》  高中古诗词教学并不轻松。由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小学甚至学龄前即大量介入,多年的盲目背诵、生硬讲解使得繁重课业下
期刊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在思维的进出、思维的聚焦、思维的推进等方面用力:一堂好课,既要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又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文本,进而对课文有深入而全面的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准思维的切入点,就能由点到面,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起点应有预设,以使教学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带动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并构建思维序。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有了温度,就会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有了厚度,就不会俯就学情,而是会建构新型的教学互动关系。实现有温度和厚度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关照学情,形成新型的互动关系;二是搭建支架,回归有温度的“诗性阅读”;三是引导深度学习,培养探究文本厚度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互动;诗性阅读;深度学习;《游山西村》  语文的温度和厚度内涵丰厚,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
期刊
摘 要:开放性预设能有效解决教学中预设与生成间的矛盾,诗歌教学中的开放性预设具有话题预设、多维整合、平等对话等特点。探象究意品意境、奇思妙想话形象、旁征博引明情感、咬文嚼字谈主题是诗歌教学开放性预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诗歌教学;开放性预设;动态生成  笔者所谓开放性预设不同于“以诗证诗”的拓展性预设,也不同于课堂动态生成中的放任自流,笔者所谓的开放性預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话题预设,拓展
期刊
摘 要:从近几年全国卷作文题来看,命题者有意深入议论文写作过程的内核,有侧重考查论证思维过程的,有侧重考查对碎片化、非连续性材料统整能力的,有侧重考查交际意识的,有侧重考查论据材料运用能力的,或兼而有之。高考作文题考查方向的深刻变化启示着一线教师要更全面地关注写作过程,在关键性环节上做好有效辅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论证过程;统整能力;交际意识;材料运用  从整体上考
期刊
摘 要:2018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指向学科素养,适度调整了命题思路。在选文上,适度增加篇幅长度,内容庞杂,讲究思维品格和语言的规范建构,富有文化内涵。在试题设计上,严格控制选项长度,灵活考查学科素养,选项拟定呈现被统一的痕迹。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命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从形式上看,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依旧赋9分,依旧为客观题,题干表述依旧同于2017年
期刊
摘 要:2018年的中考名著阅读呈现以下命题导向:一是基于关键情节,考查阅读积累;二是指向核心价值,关注深度阅读;三是体现文本特质,渗透阅读策略;四是开展专题探究,倡导主题阅读;五是采用读写结合,关注高阶思维。  关键词: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导向  一直以来,探索名著阅读的有效评测途径和方法,以测评来推动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促进名著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实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真正落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