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区出现规划不合理问题。由于城市建设过程中不透水地面明显增加,河湖水系、天然水面、湿地、绿地等被侵占,导致自然水文过程受到影响,降雨的下渗、滞蓄、净化、蒸发等大大减少,其中绝大多数降水在地表形成径流迅速汇集到不透水地表。一方面使得城区雨季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大大增加,给城市安全、人民生活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在面对日益紧缺的城市供水背景下,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水平不高。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即通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式提高新建城区以及老旧区域对雨水的滞留和净化利用能力,解决城市雨水环境、城市雨水利用、水质和水安全等问题。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和改造,共有30多个城市获得了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立项建设。但对于海绵城市效果如何评价,国内目前仍没有统一明确的评价办法。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效果进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海绵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本文在海绵效果评价体系构建时选择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效果评价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经过指标的初选和专家复选最终确定了针对北京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包括资源利用、内涝防控、环境改善和工程影响四大方面,共10项评价指标,然后通过专家打分确定权重体系,由结果可知,影响建筑小区海绵效果最大的四项指标分别为雨水调蓄模数、年雨水综合利用率、绿地下凹率和硬化地面透水比率四项,四项权重系数达到0.474。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双紫小区进行海绵城市效果评价时,在资源利用和内涝防控两方面均为优秀,在环境改善和工程影响两方面均为良好,双紫小区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2)径流减控效果评价。为了对径流减控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对双紫小区进行SWMM模型模拟。通过真实降雨模拟可知,在中雨强度下经过海绵措施改造后径流总量削减94%,径流峰值削减95%,峰现时间推迟15min;在大雨强度下经过海绵措施改造后径流总量削减94%,径流峰值削减50%,峰现时间推迟5min;在暴雨强度下经过海绵措施改造后径流总量削减73%,径流峰值削减36%,峰现时间推迟0min。由设计降雨模拟可知,海绵措施改造对径流总量削减最明显,其次为峰值流量削减,再次为峰现时间推迟。(3)径流减控效果与海绵措施规模的关系。径流减控效果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评价指标,首先计算双紫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然后通过芝加哥雨型生成器进行1年一遇、2年一遇和3年一遇(1h、2h、3h)降雨设计,不同设计降雨可模拟得到产流量并计算出径流总量控制率,当某一场设计降雨计算得到的控制率与94.9%最接近时,此设计降雨可作为模型的降雨输入项,即为典型降雨,用于不同工况情景(改变硬化路面透水比率和雨水调蓄模数)研究,最终确定了以透水铺装和调蓄池为主的建筑小区径流减控效果达标标准为:硬化路面透水比率为80%,雨水调蓄模数为0.4%。通过本文的研究,可针对北京市建筑小区海绵城市效果进行评价,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