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llle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1对内皮细胞(ECs)通透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①体外培养人内皮细胞系(EA.hy926),镜下观察EA.hy926细胞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方法测定EA.hy926胞浆VIII因子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膜表面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②不同剂量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以及100ng/ml的HMGB1于不同时间点刺激ECs(ECs),采用Transwellchamber弥散模型,以荧光光谱仪测定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葡聚糖( Dextran)透过Transwell小室的荧光强度,表示人血管ECs单细胞层的通透性大小。③HMGB1刺激ECs,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Cs骨架肌动蛋白(F-actin)、紧密连接蛋白(ZO-1)和黏附连接蛋白(VE-cadherin)的形态分布以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ZO-1和VE-cadherin蛋白的表达。④Pull-down法检测HMGB1诱导的Rho-GTP的活性表达;细胞免疫组化法、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HMGB1诱导的RhoA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P-MLC)表达以及Rho激酶( ROCK)特异性抑制剂Y27632、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特异性抑制剂ML-9干预后P-MLC表达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在抑制剂C3-转移酶、Y27632、ML-9干预后F-actin、ZO-1和VE-cadherin的形态分布变化、荧光光谱仪测定ECs通透性的变化以及免疫印迹法测定ZO-1和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⑴显微镜下EA. hy926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铺路石状镶嵌排列,胞浆表达VIII因子呈强阳性,具有典型的ECs特征;流式细胞仪测定EA.hy926细胞膜上RAGE表达随HMGB1的剂量增大而增高。⑵与对照组相比,HMGB1显著诱导ECs通透性增高(P<0.05),且ECs通透性随HMGB1剂量增大或作用时间延长而增高:HMGB1100ng/ml作用12h(P<0.05),作用24h(P<0.01);150ng/ml作用12h(P<0.01),作用24h(P<0.001)。⑶相比较于对照组,HMGB1诱导F-actin发生重组,产生张力纤维丝,细胞间裂隙(gaps)形成增多;ZO-1分布不规则,荧光强度减弱,部分密闭环开放;VE-cadherin排列紊乱、失去连续性、片段化分布于细胞边界;上述损伤性变化随着HMGB1作用时间或剂量增大而加重。而且,HMGB1诱导ZO-1和V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且具有时间效应。⑷HMGB1快速诱导Rho蛋白的激活,MLC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C3-转移酶和Y27632能够明显降低MLC的磷酸化水平,抑制ECs F-actin的解聚和重排,部分恢复ZO-1和VE-cadherin的正常形态分布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抑制ECs通透性增高。而MLCK特异性抑制剂ML-9则不能抑制MLC的磷酸化水平,也对HMGB1诱导的ECs F-actin重组和内皮通透性增高无明显抑制作用。 结论:HMGB1通过诱导F-actin重组、ZO-1和VE-cadherin结构改变及表达变化,导致ECs收缩、细胞间裂隙形成,引发ECs通透性增高,其机制之一是通过Rho/ROCK信号通路发生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可减轻内皮屏障损伤及改善其通透性。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为之一,对病因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产科学方面关注的热点。关于它的发病的确切
学位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JNK/C-Jun)炎症通路表达的影响及其发挥肝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小剂量S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白介素-6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以期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诊断与预测寻找敏感指标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
目的:探讨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重建术中股骨隧道位置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2014年3月行MPFL重建术联合髌股外侧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国有企业体制内涵固有矛盾激化的情况下,通过人们的理性选择启动的.这种矛盾决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在其初始阶段上必然采取国家与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