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视频跨随机访问点参考编码的优化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1234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电视等视频编码应用中,研究者提出了利用一种被称为知识图像的长期参考帧从而在获得跨随机访问片段参考信息的同时支持随机访问的大跨度编解码技术。面向监控系统的编码需求,本文针对大跨度编解码技术的编码端进行改进,通过对大跨度编码原方案的关键技术分析,即知识图像的提取、知识图像的合成和参考关系选择三个方面对大跨度技术进行了编码方案的优化。首先,在低延时条件下,原大跨度编码方案没有根据序列内容变化的速度来决定知识图像的更新,导致编码效率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在低延时条件下从序列中提取最优的知识图像的方案。该方案利用知识图像对视频在时域上的有益效果的变化判断是否更新知识图像,从而自适应地进行知识图像的提取。该方案在内容变化较快的序列上获得了平均1.78%的性能增益。该方案可以在满足码率约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参考知识图像的关键帧的质量,进而在所有序列上获得了平均1.96%的性能增益。该方案被AVS3标准组织采纳。其次,原大跨度编码方案的知识图像生成算法没有利用被遮挡的背景内容信息,存在编码效率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背景合成的监控视频中知识图像生成方案。该方案利用像素点在像素级的时间连续性上加权平均得到的背景像素值来形成背景图像,将其作为知识图像能够排除固定背景上的短暂遮挡内容。在无低延时约束时,该方案在监控视频上获得了平均8.65%的编码性能提升。在低延时条件下,该方案理论上可以在背景固定的长时间序列上可获得11.2%的极限性能增益。此外,由于图像内容更为简单,该方案的背景知识图像码率比从序列中提取的知识图像平均降低了5%,缓解了码率峰值。最后,原大跨度编码方案固定了参考关系结构,没有针对监控视频进行参考关系结构的决策,没有充分发挥大跨度技术的编码效率。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对监控系统中与大跨度相关的参考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优化。在无低延时约束条件下,本文通过分析关键帧之间的差异性决策其中的关键帧是否参考知识图像,在剧烈变化场景的序列上获得了平均0.3%的性能增益。在低延时低复杂度的约束条件下,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参考结构配置下的编码性能,同时考虑硬件复杂度、编码复杂度、编码性能的权衡,选择了一种最优参考结构配置。该配置相较原始配置在所有序列上获得了2.8%的编码性能增益,并被AVS3标准组织采纳。本文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与优化,开展大跨度编码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监控视频的编码效率,为视频编码领域和监控系统行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其他文献
光纤陀螺仪是基于Sagnac效应的惯性导航仪器,其广泛用于军用以及民用领域,测量载体相对于惯性坐标的旋转角速度。本论文使用保偏光环行器对传统开环光纤陀螺仪光路结构进行改进,并探索出一种新型的直接采样解调方法,本系统可极大地降低陀螺设计成本。本学位论文主要包括光路结构和解调方法两方面内容,要点如下:在光路结构部分,针对开环光纤陀螺仪误差来源,提出使用保偏光环行器替代光耦合器和起偏器的新型光纤陀螺仪结
自由空间光通信结合微波通信建设方便、灵活组网和光纤通信高传输速率,频带资源丰富,高安全性的优点,具有广泛的研究和工程应用价值。然而,对于以大气为通信信道的激光通信系统,链路的不可靠性会导致通信质量下降,甚至链路断裂。因此,在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内引入自适应光学处理技术来抑制大气湍流效应,对于实现可靠的激光通信至关重要。本文聚焦激光通信信道空间自适应处理关键技术,对自适应光学系统模型和波前校正算法进
无线通信网络中移动用户呈指数增长的数据流量给网络运营商有限的无线网络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本文主要从移动用户数据卸载技术角度为网络运营商设计高效的数据卸载方案来缓解流量增长和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首先,我们研究了在移动用户的终端设备上缓存流行的文件并通过用户间的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来减少网络回程链路负担的数据卸载方案。考虑到用户设备的能量有限性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场效应晶体管的沟道尺寸不断缩小,其可靠性问题也随着电场强度和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变得日益突出。作为影响可靠性和造成器件失效的主要机理之一,热载流子注入效应在器件可靠性研究中备受关注,相关的可靠性测试在整个芯片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可靠性测试通常根据各类物理机制对器件的退化现象建立模型。对于热载流子注入效应,传统做法是通过加速应力试验建立以I-V特性为影响因子的数学物理模型
可延展柔性电子技术近年来已成为电子产业领域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最显著的优点是在承受拉伸、弯曲、折叠等复杂变形的同时能够保证电路稳定。用于临床医学柔性电子器件的柔性基底应满足人体的生理元素正常交换(如体内微量元素的流动,体外的汗液、热量排放)以减少对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影响。多孔基底的应用则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柔性电子器件的应用环境往往是复杂、动态的,可能受到冲击、动态拉伸等随机荷载
现代社会已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与机器共舞,需要新时代的创造者,而满堂灌输、机械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与学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必须走向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道路。高中化学教学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注重通过真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驱动,强调学生持续探究问题以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强调创造成果来回答问题的项目化学习[1],正是教育的
期刊
光电振荡器(Optoelectronic Oscillator,OEO)作为一种新型微波信号源,可输出相位噪声极低的高品质信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当前OEO大都由各分立的光学、微波器件模块构成,导致其体积、功耗表现不理想。通过对OEO微波电路进行一体化集成,有助于减小OEO体积与功耗,对实现其小型化、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OEO系统微波电路的特性,研究了适于集成且无载Q值(Unloade
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即ADC,是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离散的数字量,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愈发凸显出ADC的重要性。在众多ADC结构中,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SAR ADC)具有结构简单、低功耗、高精度、小面积等特点,在智能配电、工业控制、便携式电子产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智能配电中的电源监测应用领域,基
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电子产品既要保证稳定工作不受干扰,也要确保其近场和远场辐射不对其他设备造成干扰。随着5G的普及以及6G技术的研发,电子设备工作频率大幅提高,使得电路板、封装甚至芯片的尺寸与主频或其谐波的波长可以比拟,从而成为未知天线,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内外规定了严格的电子产品电磁兼容准入标准(IEC 61000、FC
马尔科夫系统经常被用来解决由于环境干扰,控制器故障以及子系统连接变化等原因引起的系统的参数或结构突然改变的问题。在实际的工程系统中经常会出现随机发生的滤波器增益波动,这是由数据计算中的舍入误差、有效数字位数的长度、测量仪器的准确性以及数字径流等因素引起的。在某些情况下,很小的增益波动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而且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设计的滤波器应考虑增益参数的不确定性,即非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