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正处于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换的过渡阶段,宏观调控呈现出“量价并存”的混合型特征。为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央银行需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丰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同时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以疏通和完善。有鉴于此,本文系统地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过程中的规则设计、目标优化以及传导有效性等问题展开研究,为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拓展出“量主价辅”、“价主量辅”和“量价并行”等三种形式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并利用包含粘性价格和预期冲击的NK-DSGE模型,对比不同种规则下,政策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调控效果,结果发现:第一,利率平滑系数高于货币数量平滑系数,说明中央银行在调整基准利率时更加注重政策的连贯性,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则更加灵活多变;第二,预期冲击会减弱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胀的调控力度,且相比之下,公众预期对利率的变动要比对货币数量的变动更加敏感;第三,无论是在对产出还是在对物价的宏观调控中,引入预期的“量价并行”政策都具有最佳的调控效果,是当前阶段最符合中国宏观调控需要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且利率政策权重系数要显著大于货币数量权重系数,说明在当前中国实行的混合型货币政策中,价格型工具已经开始起到主导作用。其次,本文围绕着“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两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中央银行的非对称调控偏好和区间调控倾向进行识别,并利用多元门限回归模型,将样本区间划分为低产出低通胀、低产出高通胀、高产出低通胀以及高产出高通胀等四个区制,讨论了不同区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最优调控模式,研究发现: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具有较强的利率平滑意愿,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倾向于保持利率的连贯性,但当经济处于低产出高通胀阶段时,这种平滑意愿将为“保增长”和“稳物价”的目标让步,体现出一定的灵活调整特征;第二,央行对通胀偏离的调节会根据产出增速的快慢展现出不同的偏好,当经济位于低产出增速区间时,货币政策将严格按照通胀目标制进行调控,且存在厌恶通货紧缩的非对称偏好;而当经济位于高产出增速区间时,货币政策对物价的调控则存在一定范围的惰性区间,此时政策偏好由厌恶通缩转变为厌恶通胀;第三,在产出缺口方面,央行的调整偏好表现为在高通胀时期具有规避经济衰退的非对称偏好,而在低通胀时期则对产出的过度扩张和过度紧缩具有同等偏好。但无论在何种区制下,央行对产出缺口的调整始终存在惰性区间;第四,在政策目标方面,低产出增速阶段货币政策主要锚定通胀目标,而在高产出阶段则主要锚定产出目标,且在样本区间内,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整体上呈现出由锚定产出向锚定通胀转变的长期趋势,但在面对突发性系统风险时,则会出现产出和通胀交替主导的现象,政策锚定目标呈现出先“保增长”后“稳物价”的规律特征。最后,本文分别基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和利率传导渠道,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系统分析。其中,在信贷传导方面,本文通过引入影子银行视角,对新增人民币贷款、外汇储备、影子银行等不同种货币供给渠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传导机制进行实时对比,进而探究M2指标有效性减弱的原因;进一步地,引入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探究社会融资规模是否满足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基本条件;最后,将多种备选中介目标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等最终目标的宏观调控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中介目标的选择提供政策建议。在利率渠道方面,本文先从理论层面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宏观机理和动态演变过程;随后,利用时变格兰杰因果检验(TVGC)模型,测度政策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以及信贷市场利率等不同利率指标间的动态因果关系,从实证层面验证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是否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而有所提升,并尝试找出利率传导路径中的堵塞点,为进一步畅通中国利率市场化传导机制提供参考;最后,通过构建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SV-TVP-VAR)模型,对比DR007、R007和Shibor等多种备选基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果,为基准利率的选择和健全货币政策利率调控体系提供依据。研究发现:第一,M2指标有效性下降是中国货币供给结构变化,信贷规模匀速增长,外汇储备占比下降以及影子银行业务迅速扩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社会融资规模指标能够有效弥补M2指标的不足,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在M2指标与实体经济关系不断弱化,利率调控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的政策转型阶段,有望成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第二,在货币政策利率传导路径中,货币市场利率能够有效连接政策利率与债券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利率,是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重要枢纽,但由于利率双轨制问题的存在,市场贷款利率更多地由政策利率直接引导,金融机构仍不具备充分的自主定价权,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进一步向信贷市场传导的路径存在堵塞。第三,中国的利率传导有效性存在明显的时变特征,尤其是在2019年LPR形成机制改革以后,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且相比于Shibor和R007指标,DR007指标的宏观调控效果更佳,是未来货币政策利率调控体系中基准利率的有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