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传播时代,作为工具的传播媒介获得了泛化的空间与可能性,它们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却毫不顾忌这种渗透对主体的侵扰甚至压抑。①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介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其同时也通过对主体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出新传播时代主体的焦虑。而这种焦虑情绪是在新媒介技术对主体的不断侵蚀作用下形成的。人们在技能上熟练掌握了各种媒介的使用,却未必能够在心智上理性地驾驭它们。②因此,本文以主体焦虑话题为切入点,站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呈现出新传播革命背景下主体焦虑现象的现实图景。本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随着新传播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随之诞生,人们的一切日常生活无一例外处在新媒体的覆盖和包围之中,主体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实现了颠覆性转变。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发现了“媒介焦虑”这样一个研究的空白点,因此确定了新传播革命建构数字主体和新传播革命催生主体焦虑两条研究主线。在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研究缘起、文献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几大话题,为整个文章奠定了研究基调。第二章为“新传播革命与主体焦虑的生成”,主要梳理了新传播革命的崛起——网络媒体的大发展、现状——全媒体传播的新环境与未来——数字化生存的大趋势,展现了全文研究的整个大社会背景。为了方便研究的进行,笔者给“数字主体”下了明确具体的定义,“数字主体”实质上是“人”的媒介化的最终结果,也即“数字化了的人”。笔者从感觉体验、语言体验、时空体验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主体与旧主体的区别。从感觉体验上来说,主体的感知模式发生着继“视觉转向”之后的“触觉转向”。从语言体验上来说,新媒体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使主体能够获得新的语言实践和语言感受。从时空体验上来说,网络新媒介废去了空间的向度,抹去了时间的差异,创造了一种超现实语境即虚拟空间。本章最后一部分还分析了主体焦虑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并详述了主体焦虑的表现:媒介依存症和媒介恐惧症。新传播革命使数字主体陷入了信息和技术的悖论之中,主体既深度依赖媒介信息,又对媒介危机信息产生恐慌;主体既狂热崇拜媒介技术,又对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不可控制表现出不适应感。“媒介依存症”与“媒介恐惧症”成为数字主体焦虑的重要表现形式,主体对媒介化生存产生的种种不安、担忧、恐惧、逃避、焦急等感觉都包含在主体对信息和技术的深度依赖和深切恐慌之中。第三章为“主体焦虑的基本类型”,笔者归纳了新传播时代主体焦虑的三种类型即:身份焦虑、情感焦虑、认知焦虑。第一,新媒体传播使主体获得了全新的电子身份,在互联网空间,主体被抽离出社会交往的现场,主体的身份与其语言、行为相分离,以至身份变成想象性的、虚拟性的。虚拟身份带来了身份转换频繁、虚拟与现实身份断裂、身份窃贼等现实问题。主体的身体、物理特性、自我意识都在主体的重构中逐渐瓦解,主体在网络空间建构的虚拟共同体使主体脱离现场交往,成为松散共同体中的自由人,身份认同出现弱化趋势。第二,随着人们对新媒介技术的依赖,电子交流和“人机交往”越来越取代“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加了电子屏的隔离,这种媒介隔离不断消解着交流中人的主体地位,使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方面,网络新媒介所使用的电子媒介与生俱来就有弱化情感体验的结构性倾向,另一方面,新媒介机器介入人际交往,使人际交往始终增加了媒介隔离,在异化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毫无价值。第三,新传播时代人们主要依赖媒介系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旦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主体难免产生认知上的困惑,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对未知世界产生迷茫、恐慌、甚至不安全感。在新的媒介环境之下,信息爆炸、意义消解、意见领袖转型、专家系统断裂等都给主体的认知造成了困扰。第四章为“反思新传播时代的主体焦虑”,笔者从技术和文化两方面对主体焦虑现象进行深刻反思,并适当地提出了缓解焦虑心理的应对之策。面对当前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给我们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的新媒介,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甚至崇拜媒介。我们应该理性、客观地看待互联网技术对人类世界的深刻影响,而不是盲目地相信“技术使世界更美好”的神话。只有站在批判与反思的角度,对新媒介技术进行“祛魅化”表达,才能有效控制新媒介技术给主体带来的种种困扰。我们还需从“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的角度出发,重建我们的自决、自主和自控意识,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