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合成有序介孔硅铝材料及残渣吸附CO2技术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粉煤灰产生量大、综合利用率低、高值资源化技术研究需求迫切,同时燃煤电厂面临着艰巨的CO2减排任务。本论文从粉煤灰高值利用和全量消纳的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协同回收硅铝元素为核心、硅钙残渣仍可用于循环CO2捕集的粉煤灰资源化理念,首次引入燃煤烟气中CO2用于合成有序介孔纳米硅、铝材料,从而在燃煤电厂内部实现了粉煤灰高值资源化和CO2的原位减排,为其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针对我国粉煤灰硅铝总含量高、硅铝晶体共存的特点,创新性地研发了碱溶解-石灰石烧结技术,协同回收粉煤灰中硅铝元素。阐释了碱溶解法回收SiO2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及硅元素迁移转化机理,SiO2回收率最大可达到46.62%。阐释了石灰石烧结法回收Al2O3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参数及铝元素迁移转化机理,Al2O3回收率最大可达到87.42%。硅钙残渣仍可原位用于燃煤电厂循环CO2捕集。首次采用CO2辅助沉淀技术、引入模拟净化烟气作为沉淀剂,以粉煤灰硅浸出液为前驱体,合成了有序介孔纳米SiO2产品。阐释了硅浓度和模板剂对产品羟基含量及孔隙结构的调控作用,所合成的产品(“SiO2-0.16”)SiO2纯度高(99.35wt.%)、疏水性能好(1.28 OH·nm-2)、比表面积达到1157 m2·g-1、平均孔径为2.9nm、且具有高度有序的六方孔道结构。该技术能够将反应时间从24 h缩短为3 h、并同时产生碳酸钠副产品,且产品的纯度高、结构性能优异。以粉煤灰铝浸出液为前驱体,采用CO2辅助沉淀技术合成了有序介孔纳米γ-Al2O3产品。阐释了沉淀温度和煅烧温度对产品孔隙结构和晶体结构的调控机理;所合成的产品(“Al2O3-65/550”)比表面积大(230.3 m2·g-1)、平均孔径为3.8 nm、具有γ-Al2O3晶体结构、且具有有序的六方孔道结构。该技术无需添加任何模板剂,能够将反应时间从24 h缩短为1 h、并同时产生碳酸钠副产品,且产品具有晶体结构、结构性能优异。采用相对响应强度法定量分析了硅钙残渣中方解石的含量,从而计算出其理论CO2吸附潜能为0.136 g-CO2·g-sorbent-1。通过构建硅钙残渣吸附CO2的反应动力学模型,阐释了CO2浓度、吸附温度和微量酸性气体对硅钙残渣吸附CO2过程及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了硅钙残渣的循环CO2吸附性能,在30次循环后的CO2吸附量为0.0858 g-CO2·g-sorbent-1、平均每个循环仅衰减0.72%;硅钙残渣的循环稳定性好、循环CO2吸附量高,因此可以原位用于燃煤烟气的CO2捕集。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心可宁胶囊(蟾酥等)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甲醇-水(50:40),流速:0.8mL/min,检测波
近年来,商业地产行业热度持续升温,与此同时互联网对实体商业的冲击也日渐显现,在此充满变数的环境下,商业地产的产品、服务、运营和传播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河
通过年鉴对青岛市近5年来小麦、玉米、棉花和花生等作物的产量统计数据分析,结合不同作物草谷比的计算方法,得出对应秸秆总量,从中发现青岛市近年来秸秆总产量发展平稳,能源
目的探讨建立医患信息交互平台对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成等例数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新型信息交流平台进行医患沟通,对照组按传
<正>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全国都有震感,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湖北、贵州、河南、山西、湖南等10省(市)不同程度受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污染的加剧,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动力汽车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发展,对于碱性二次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等储能系统的开发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制备出{1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不断增加的盐渍土壤面积使盐胁迫问题日趋严峻。盐渍土壤中最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盐是NaCl,当其浓度达到40 mM时土壤就成为盐土。
棉花(Gossypium spp.)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是天然纤维的最主要来源。植物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光合作用效率以及病虫害等因素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
第一章首先对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的实验装置,工作模式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然后就SECM的下述几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1.介绍了SECM探头的发展,包括微米和纳米
森林地表凋落物含水率直接影响林火发生概率及被引燃后一系列火行为特征,含水率的动态变化及预测模型研究是当前林火预测预报研究的核心内容。凋落物含水率动态变化主要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