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综合性防控措施的探讨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o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猪养殖业从分散、个体经营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封闭式的养殖模式发展。然而,疫病的发生并没有随着猪场集约化程度的上升而减少,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引起不同日龄猪只腹泻的重要病原,是规模化猪场最为常见的高发病毒病之一。各种日龄的猪只都会发生,哺乳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都很高。断奶猪、架子猪和母猪呈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和大约一周的持续性腹泻,然后可逐渐恢复正常;但是哺乳仔猪尤其是一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常因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或水样腹泻伴有呕吐,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尤其是因其仔猪发病日龄小,机体很难产生抗体,所以猪场对母源抗体的实时监测和合理的免疫程序显得非常重要。1、规模化猪场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诊断与母猪初乳中IgA抗体水平的监测2015年3月,江苏某公司下属部分规模化猪场发生腹泻病例,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理解剖、临床胶体金检测、RT-PCR检测以及基因测序,证实此次疫情是由变异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导致的腹泻。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了解公司下属江苏地区所辖20个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的发病情况、不同胎次母猪初乳中抗体的分布情况以及分析母猪初乳中IgA效价、离散度与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于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间采集公司下属江苏地区发病的20个规模化猪场不同胎次初乳共计760份,使用猪流行性腹泻IgA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采集的母猪初乳进行检测。根据猪场初乳IgA抗体测定以及抗体离散度分析得出:母猪初乳效价高的申河、安丰、黄海、晚庄、海提、庆丰、下明、海北的八个猪场,也存在发病和死亡的情况,其中检测到安丰、黄海、晚庄、海提、庆丰、下明、海北七个猪场不同胎次抗体离散度较高,是造成仔猪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丰海、时丰、海北1、川东一、川东二、川东三、川东四、川东五、川东六、龙河、万星、峥嵘等十二个猪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检测到相应猪场母乳抗体效价低和抗体离散度高。结果表明,IgA效价低且离散度高的猪场仔猪发病率、死亡率相对较高。2、示范场猪流行性腹泻综合性防制措施的研究20个规模化猪场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各场采取的是公司统一制定的免疫程序和保健程序,但是由于猪群的健康状况以及管理因素导致各猪场发病和死亡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的3个猪场为示范场,通过免疫程序优化、完善生物安全措施以及联合用药等展开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形成了优化后的规模化猪场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综合性防制措施,该措施可降低疫病发生带来的危害,在示范猪场的应用结果表明:一是通过免疫程序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母猪群初乳中IgA抗体水平;二是对发病仔猪采用高IgA抗体水平的初乳灌服以及优化饲养环境,能够显著改善发病仔猪的成活率;三是通过升级牧场内外的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以及优化免疫程序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对示范场的PED防控起到了良好效果,从而为本地区PED的防制提供了参考模式。
其他文献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kii)是世界淡水螯虾中最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经验、疏于病害防治,养殖中经常会出现病害频发的现象。在现代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经常被用于预防和治疗水生动物疾病,但过度使用抗生素亦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这可能导致产生抗生素耐药细菌,并最终危及人类或动物的健康。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表明,芡实(Eurya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在猪群中广泛存在,被认为是引起猪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PCV2疫苗的接种起到了一定的预防效果,这些疫苗通过体液免疫诱导保护。然而现有的研究表明,体液免疫不足以清除感染猪体内的PCV2病毒,疫苗免疫猪携带PCV2病毒的现象广泛存在,提示了 PCV2的完全保护可能需要细胞免疫的参与。但目前对于PCV2感染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糖尿病(diabetes,DM)、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发病率将逐年增加,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pEF)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类型,HFpEF合并DM会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生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血管内治疗术后即刻鉴别脑出血与对比剂外渗以及早期梗死进展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方法:连续收集50名AIS并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于术后立即行DECT扫描,经后处理获得混合能量图(MIX),虚拟平扫图(VNC)、碘覆盖图(IOM)、虚拟去钙图(VNCa)及脑水肿图(X-Map),经综合分析诊断,
Wnt信号通路是存在于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可分为两种,分别为依赖β-catenin的经典途径和不依赖β-catenin的非经典途径。Wnt信号通路在胚胎发育、组织稳态、细胞分化和细胞增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通路的异常活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Wnt信号通路与疾病相互作用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类以及小鼠疾病,与动物疫病相关性研究较少。J亚群禽白血病(ALV-J)是家禽常见
目的分析并探究影响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列线图形式的生存预测模型,为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防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以进一步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肝硬化伴EGVB患者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也是世界各地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多重耐药沙门菌的日益流行使得沙门菌病临床治疗的选择受限,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人医与兽医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可介导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本文对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在我国多个省份食品源沙门菌中的流行分布进行调查,并探究其分子传播机制,以期为养殖业合理用药与延
目的通过检测新生儿败血症组、局部感染组与非感染对照组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的表达,探讨此二者与新生儿感染、感染程度以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两者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收住我院新生儿科的85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胎龄37周~42周,出生体重2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感染可以引起鸡群的免疫抑制,诱发髓细胞型白血病和血管瘤。自从1989年首次分离于英国肉鸡,ALV-J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我国于1999年报道了首例ALV-J肉鸡感染病例。与其他亚群相比,ALV-J具有更强的致病性与传播能力以及更广泛的宿主范围,且常与其它亚群ALV以及肿瘤性病毒混合感染,给养殖业带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以SVV为目标进行围术期液体导向治疗,观察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及术后康复质量等情况,探讨其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将于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G组为观察组(n=30),采用SVV指导下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C组为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