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的电子商务取得了迅猛发展。与传统面对面的交易方式不同,在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中,买卖双方无法看到钱和货的实物,因而信任问题变成困扰各方的难题,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就是为了解决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需求而产生的。从1999年首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诞生至今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迅速发展。除了业务量不断攀升之外,其应用场景也逐渐扩展到线上线下多个不同领域。第三方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模式之一,如今已经在我国支付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第三方支付不断发展的同时,交易过程中蕴藏的风险隐患也逐步暴露,因此,对第三方支付进行政府监管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政府监管的视角对我国第三方支付业务政府监管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结合第三方支付监管过程中的案例分析了我国第三方支付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分业监管模式难以应对混业经营的需求、现有社会征信体系存在缺陷、监管机构自身能力有限等四个方面;究其原因,包括第三方支付业务创新与法规政策出台速度不匹配、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监管机制、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进展缓慢、监管的专业人才及硬件技术不足等。最后,本文从健全第三方支付法律体系、推进多方协同的监管架构、强化社会信用体系、提升监管机构自身监管水平、做好监管规范和创新发展的平衡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