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将其哲学的最终归宿归结为人学,其批判哲学所解决的正是人学的“知识能力”、“欲望能力”、“愉快不愉快的感情”等内容。在充分考察了唯理论和唯名论的缺陷后,康德提出了人类理性能力的批判为基础来建立新哲学:他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将以往的认识轴心完全颠覆,建立以“人”为中心,自然围绕人转的主体建构客体的认识论体系,利用人类理性自身具有的先天纯粹原理来对知识进行真理认识,将其哲学转向人学。但人的真正意义在其实践领域,康德通过从知识逼出自由,从先验的自由逼出实践的自由,着重论述了在实践理性中自由概念是其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为了解决其道德领域的二律背反,他又将原本从其哲学中清除出去的上帝给请了回来,最终在自由概念下论证了其道德宗教观中的“如果没有道德,上帝如何可能”的隐性命题。与此同时,从其哲学体系自身考察来看,康德认为现象与本质,理论与实践等诸多内容尚处于割裂之中,这不是其本意,判断力批判呼之欲出:先验的自由与实践的自由都属于理性的自由,这只是自由存在的应然与必然,而在判断力中,审美主体的自由感的内在心理事实获得才是自由存在的实然;这也是解决从自然人到自由人的关键,为其“人是什么”的问题划上了一个完美句号。本文试图据此论述康德哲学中人学思想最终都归依于一点:自由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