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生六记》是清朝布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随笔,作者以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自己的个人生活,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趣味,包涵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林语堂版《浮生六记》译本作为第一个面世的英译本,自出版以来就激起了国内外学者和译者的兴趣。不同学者和译者从不同角度对《浮生六记》的英译本进行研究和评价,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微观层面的,主要对《浮生六记》翻译的方法和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比如探讨其中的比喻翻译、文化负载词翻译等等。本文尝试从顺应论角度对《浮生六记》的译本做全面系统的研究。1999年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正式提出顺应论这一概念,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很好地契合动态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和认知因素,因此顺应论可以被用来研究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使用过程,而且是从宏观层面,更为全面的考察翻译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本文从顺应论的语境、结构、动态性和突显性等方面,研究林译本《浮生六记》,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翻译现象的分析,探索顺应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得出以下结论:1.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过程是对原文的语境和结构客体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译者在体现原文旨意和风格的基础上,顺应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力图达到语用等值。2.为了使汉语文化顺利融入西方文化,并为英语读者所接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语境灵活顺应文化差异,克服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弥补文化缺省。3.翻译离不开译者的心理意识程度。林语堂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坚持翻译目的,兼顾译文读者反应,尽力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在语言选择、做出顺应时的意识程度上保持一致,使翻译达到了忠实于原文,忠实于读者。4.从语境顺应来看,林语堂青睐异化法来保留文学作品中独有的异质性,使读者感受异域美。所以异化法可作为文学翻译的有力工具。本文从顺应论视角以实例证明顺应论对翻译强大的解释力,也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了一些顺应启示,希望能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