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复合酶(糖化酶和α-淀粉酶以一定比例混合)为酶解剂,次氯酸钠为氧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MA)为醚化剂,制备了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在氧化过程中,考察了氧化时间、氧化温度、pH及氧化剂用量对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羧基含量(CC)的影响。在醚化过程中,考察了醚化温度、醚化时间、醚化剂用量和pH对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取代度(DS)的影响。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氧化时间2.5 h,氧化温度45℃,pH 9.0,次氯酸钠用量65%。响应面试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醚化时间13 h,醚化温度45℃,pH 10.5,醚化剂用量8%。酶解、氧化和阳离子醚化对大米淀粉的蓝值、凝沉性、冻融稳定性、抗酸性、抗碱性和膨胀能力的影响表明:大米淀粉经酶解和氧化改性后,其蓝值增加,而阳离子醚化后使大米淀粉蓝值减小;微孔大米淀粉、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的凝沉性均弱于大米淀粉;大米淀粉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其冻融稳定性变差,而其抗酸性、抗碱性均明显增强。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偏光显微镜(POM)等研究了酶解、氧化和醚化对大米淀粉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表明:大米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明显,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微孔大米淀粉、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颗粒表面的偏光十字仍然存在。大米淀粉结晶结构属于典型A型,酶解、氧化和醚化并没有改变大米淀粉的晶型,仍属于A型,但对结晶度有一定的影响;大米淀粉表面光滑,颗粒规则,经酶解后,其表面出现了明显的孔洞,而经氧化和醚化改性后,颗粒破损较严重,并有许多小颗粒碎片,表面粗糙,呈不规则结构;三种改性对大米淀粉热性能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大米淀粉及其衍生物进行糊化特性测定表明:大米淀粉经酶解、氧化和醚化改性后。其糊化温度、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及崩解值均减小。崩解值越小说明耐剪切性能越好,三种改性增强了淀粉的耐剪切性能。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对Zn2+、Cu2+和SO42-的吸附测定表明,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和阳离子氧化微孔大米淀粉对阳、阴离子有一定的吸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