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纳米颗粒对单根ZnO纳米带光电性质的影响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dd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半导体中,氧化锌(ZnO)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成为数十年间研究的热点。相较于纯ZnO,金属/ZnO复合纳米材料可以表现出更好的导电性能、更高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因此,制备和应用金属/ZnO复合纳米材料成为近段时期的热点之一。本文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ZnO纳米带,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样品形貌。利用微栅模板法制作了单根ZnO纳米带微电极器件,用Au、Pt纳米颗粒对ZnO纳米带及其微电极器件进行修饰。分别在单根ZnO纳米带、Au/ZnO和Pt/ZnO复合纳米带上的不同位置进行光致发光原位测试实验,以此研究表面等离子体与缺陷态密度对ZnO纳米带近带边发射的增强的影响。结果表明,溅射Au、Pt纳米颗粒使ZnO纳米带近带边发射得到极大的增强,缺陷发射几乎淬灭。证实不同的纳米带以及同一纳米带上不同点的缺陷态密度不同,缺陷态密度越大,其近带边发射的增强率就越大。其中Pt纳米颗粒对单根ZnO纳米带光致发光性质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光致发光的原位测试方法适用于逐点研究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对半导体带边发射的增强效应,有助于研发高效率固态光发射器。利用半导体参数测量仪测得器件在紫外光辐照和暗环境下的I-V特性曲线,研究了影响单根ZnO纳米带光电流和暗电流的因素。结果表明,Au纳米颗粒对光电流与暗电流的影响不同:光电流随Au纳米颗粒的增多呈现先增大减小的变化趋势,而暗电流随Au纳米颗粒的增多呈现持续增大的变化趋势,讨论了可能的机理。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学方法,筛选到具有立体选择性水解布洛芬乙酯生成S-(+)-布洛芬的菌株T。通过观察T菌株的表型、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测定核糖体的ITS区和核糖体26SrD
本文介绍了Sznajd模型、Deffuantetal模型、Hegselmann-Krause模型等,并从它们各自的特点出发,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比较。  本文的主要基于Sznajd模型来初步地研究舆论传播,针对
半导体光催化剂被广泛的关注,因为它能够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尤其是在降解有机染料和分解水制氢方面。迄今为止,因为其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大量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被深入研究,特别是在降解有机染料方面。然而,大多的半导体催化剂,例如TiO2,ZnO等,只能够对紫外光响应,而紫外光占太阳光的比例不到5%。进来,由于Bi系材料独特的电子结构,因而很多铋基复合材料的光催化剂被报道。Bi2MoO6是一种典型的n型
CdTe具有良好的光电学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成为制备高效率、低成本的多晶薄膜太阳电池理想的吸收层材料。然而,制备高效CdTe/CdS多晶薄膜太阳电池的关键之一是要获得高质量的CdTe多晶薄膜。于是,本文针对CdTe薄膜,研究了其制备工艺和后处理条件对薄膜结构、光电学性质及CdTe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 系统研究了源温度,衬底温度,环境气压与沉积速率的关系;用XRD,AFM等测试分析手段,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