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不同类型运动前与运动后对比,以及运动后不同类型运动间对比研究。探讨长时间大负荷运动、小负荷运动、静力性负荷运动后对足型、步态、肌电信号的影响特征,探讨跑、走、站之间在足型、步态、肌电信号中的差异。方法:文献资料法为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实验法选择26名符合实验要求的青年男性受试者,实验中以10km/h跑1小时为实验所需总负荷量,测试并分别计算出走和自然站立相同总负荷量所需时间,以相同总负荷量进行跑、走、站运动测试。采用三维足型扫描仪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分别对跑、走、站运动前和运动后受试者的足长、足宽、足围度、足舟骨高度、步速、冲量、时相、足底压力面积%等指标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采用无线表面肌电同步摄像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对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和外侧头的平均整流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值(MPF)进行数据采集。选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结果P<0.05为显著水平。结果:1、足型:(1)跑后足长、足宽、足围度、拇外翻指数大于运动前(P<0.05),内侧纵弓高度、足背高度、舟骨高度小于跑前(P<0.05);走后足宽、足围度大于运动前(P<0.05);站后足长、足宽、足围度、足弓指数大于站前(P<0.05),内侧纵弓高度、舟骨高度小于站前(P<0.05)。(2)三种类型运动间比较:与跑后相比走后足长、足背高度、舟骨高度变化差异小于跑后(P<0.05);与跑后相比站后足长变化差异小于跑后(P<0.05);与走后相比站后足背高度和舟骨高度变化差异大于走后(P<0.05)。2、步态:(1)冲量:跑后行走时第1趾骨、第1跖骨区域冲量低于跑前(P<0.05),第3跖骨区域冲量高于跑前(P<0.05);走后行走时第2跖骨、足跟内侧区域冲量低于走前(P<0.05)。(2)时相%:跑后行走时初始着地阶段和前掌离地阶段时相%小于跑前(P<0.05),整足接触阶段时相%大于跑前(P<0.05);走后行走时初始着地阶段、整足接触阶段和前掌离地阶段时相%小于走前(P<0.05),前掌接触阶段时相%大于走前(P<0.05);站后行走时初始着地阶段时相%小于站前(P<0.05)。(3)足底压力面积%:跑后行走时前足足底压力%比小于跑前(P<0.05),中足的足底压力面积%大于跑前(P<0.05)。(4)三种类型运动间相比较:1)冲量:走后行走时第2跖骨、第5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区域低于跑后(P<0.05);站后行走时第4跖骨、第5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区域低于跑后(P<0.05);站后行走时第4跖骨区域低于走后(P<0.05)。2)时相%:跑后行走时前掌接触阶段小于走后,整足接触阶段大于站后(P<0.05);走后行走时前掌接触阶段和整足接触阶段大于站后(P<0.05)。3、对肌电信号的影响:(1)胫骨前肌AEMG值跑、走、站后增大,腓肠肌外侧头AEMG值跑、站后增大,腓肠肌内侧头AEMG值走后增大(P<0.05)。三种类型运动间相比较:腓肠肌外侧头AEMG值跑后大于走后,腓肠肌内侧头AEMG值走后大于站、跑后(P<0.05)。(2)跑后胫骨前肌MPF值下降,走后胫骨前肌MPF值下降,站后腓肠肌内侧MPF值下降(P<0.05)。结论:1、运动类型是影响足型及步态的重要因素,跑、走、站中:跑对足型影响最大,走对足型的影响最小,走对步态的影响最大,站对步态的影响最小。2、三种不同类型运动对足型变化的影响因素不同:足部承受持续过量载荷是导致跑后足型变化的重要因素;走后对足型没有影响;足部蠕变是自然站立后足型变化的重要因素。持续运动时,胫骨前肌较腓肠肌更容易疲劳,足部肌肉疲劳不是导致足部形变的重要因素。运动会使足部体积增加,足弓下降会导致足长增加。3、总负荷量相等时,三种不同类型运动对步态产生的影响不同:运动后各区域冲量出现重新分布的变化,并出现有不同的行走模式,跑、走、站后行走时前掌接触阶段减少,跑、走运动后的行走模式由前掌离地阶段为主转变为整足接触阶段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