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典籍的翻译和重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虽然这项工作耗时费力,仍倍受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机构的关注。根据对已经译介的中国历史典籍的英译本的观察,发现现阶段中国历史典籍翻译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术语翻译的不一致性。也就是说,对同一个术语,即使是同一个译者,其译文也可能存在几个不同的对应词。不同的译者之间在处理同一个术语时面临的差异就更为突出。这种历史术语翻译的不一致性对整个中国历史典籍的英译工程及中国文化的西传都会产生影响。要推动中国历史典籍的英译,其首要任务是解决历史术语的英译方式。中国历史术语英译的不一致性主要源于标准化术语翻译对数据的缺失。为了奠定术语英译逐渐走向标准化的基础,本文作者认为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典籍英译中术语翻译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术语英译标准化和创建中国历史术语库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对象限定在《汉书》中的官称术语的英译方式。《汉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西方对《汉书》的研究始于100多年前,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汉书》全译本。本文选用其中两部有影响力的译介篇幅较大的节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对两大译本中的官称术语英译的一致性程度进行了计算和统计,分析了导致术语英译不一致性的原因。本文发现,同一个译者对大多数术语的翻译能够保持一致,而不同的译者对大多数术语的翻译都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中还存在很多共同的特征,如词组型的译文中个别词语的用词不同,但这种词组型的译文在词性结构上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词组型的译文用词相近,但某一个译者倾向于使用连接词,如介词作为词组型的译文的组成成分,而另一个译者则偏向于使用无连接词的词组型译文。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对同一个译者的译本中的术语英译不一致性的研究,发现原语同义或近义术语的存在,原语补撰现象,译者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使用等等都是造成术语英译不一致性的原因。二是对不同译者的译本中的术语英译不一致性的研究,发现不同译本中术语英译不一致性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和同一个译本中导致一对多这种情况的原因相似,比如说,近义词的使用,不同的连接词(介词等)的使用,以及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使用等。这些发现都为制定一套历史典籍术语英译的标准和创建一个中国历史典籍双语术语库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