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变异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s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小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菌属、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叶斑病,是我国玉米产区为害严重的主要病害。玉米小斑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主要存在T、C、O三个生理小种。随着玉米品种的更新和栽培制度的变革,玉米小斑病的为害和病原菌的分化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明确病原菌分化和致病力的变异趋势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经研究本文取得以下结果:1.黄淮海地区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种类及发生频率:对2009年和2010年在黄淮海地区采集的204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存在T、C、O小种以及S型菌株4种类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小种,是黄淮海地区的优势小种。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其强致病力菌株平均分离频率在山东省最高,为20.11%,中等致病力菌株平均分离频率在河南出现最高,为58.65%,弱致病力的平均分离频率在河北最高,为35.24%。2.玉米小斑病菌O小种致病力变异趋势研究:随着玉米小斑病菌在不同抗性品系上连续侵染代数的增加,小斑病菌的O小种强致病力和弱致病力菌株的产孢量和致病力都有增强的趋势,弱致病力菌株在感病自交系上继代后产孢量比在抗病自交系上产孢量高,强致病力菌株在抗病自交系上继代培养后的菌丝产孢量比在感病自交系上继代的菌丝产孢量高。3.基于AFLP技术的玉米小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采用两套酶切系统----HaeⅢ和PstⅠ双酶切和EcoRⅠ/MseⅠ双酶切建立了AFLP反应体系,对玉米小斑病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HaeⅢ和PstⅠ双酶切体系,对98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玉米小斑病菌在不同生理小种、区域和年份上均具有显著的遗传差异性。采用EcoRⅠ/MseⅠ双酶切体系,对包括上述98株在内的111株玉米小斑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菌株仅在年份上具有差异性。说明HaeⅢ和PstⅠ双酶切体系进行玉米小斑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时要优于EcoRⅠ/MseⅠ双酶切体系。同时,利用AFLP体系验证了玉米小斑病菌继代培养后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利用基于HaeⅢ和PstⅠ双酶切的AFLP体系将为明确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分化和时空分布趋势提供快速准确的研究手段。
其他文献
为了寻找新型的可防治美国白蛾的植物源药剂,本文采用多种方法以采自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的牛心朴子、珍珠柴和鄂尔多斯半日花三种植物为材料,测定了它们的多种溶剂粗提物对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产量,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不同播期和密度的小麦田间试验,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3个小麦发育期模型,又分析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构建了小麦相对叶面积指数和相对干物质积累动态模型。研究成果将对小麦生产的管理与调控、小麦生长模型的改进以及国家粮食安全的保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的饮用水已经受到硝酸盐的污染。硝酸盐经人体摄入后,会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铁血蛋白结合后,会导致血液丧失输送氧的能力,且亚硝酸盐有致癌作
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三板组合而成的多层次市场结构。不妨把资本市场体系与教育体系相比——主板是大学,中小板和创业板是中学,即将推出的国际板是留学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想通了这个道理,对四者的关系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主板市场:上证和深证主板  主板市场是股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
背景和目的神经元的轴突导向作用是神经元与靶细胞建立相互联系的基础,而神经元的轴突生长锥是轴突发挥导向和生长的关键部位。生长锥对轴突的生长和路径寻找是至关重要的。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