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原因之一,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认识和预测地表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重建,可以预测未来的土地覆被变化情况。研究过去300年以及未来100年的土地覆被变化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的重要内容。昌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三江流域地区,地形复杂、农牧交错,昌都市卡若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4000年以前,昌都市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并且开始种植农作物。昌都市也是青藏高原农牧交错带典型农业区之一,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对昌都市历史耕地进行空间化有助于补充青藏高原历史时期土地利用数据集。本文利用耕地网格化模型,结合土壤、高程、地形、聚落分布等因素重建出昌都市元、明、清时期潜在耕地空间分布,并通过历史文献、古籍和方志等资料获取昌都市元、明、清时期的人口数据,由人口数据结合当时农业发展水平等信息推演出耕地数据,将耕地面积分配到500m×500m的网格中,得出元、明、清时期三个时间断面(1268年、1393年、1737年)的数据,建立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集,文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从耕地数量上来看,元明清以来昌都市的耕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1268年至1737年,昌都市耕地共增长17230.72hm~2,尤其是1393至1737年增长较为明显。昌都市耕地面积虽然保持增长趋势,但相较于同一时期青藏高原河湟谷地的耕地面积,发现昌都市耕地面积远远小于河湟谷地,除了自然因素影响外,主要原因为历史时期西藏地区环境闭塞、条件落后、经济发展较差且在政教合一的背景下,佛教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增长。由获取到的驿站点、寺院点和居民点数据重建了元、明、清以来昌都市的聚落分布,得到昌都市元、明、清时期聚落分别为32个、74个和132个,时间变化表明驿站点和寺院点在元、明、清时期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但寺院点数量占聚落点主要组成部分,居民点在明朝至清朝时期明显增加;空间分布显示聚落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只有少数零星分布在怒江流域,驿站在元朝时分布在澜沧江和金沙江流域,明朝开始扩张至怒江流域。昌都市元、明、清耕地重建结果显示,耕地主要分布在贡觉县、卡若区、察雅县等水分条件充足、热量条件较好的澜沧江、金沙江流域河谷地区。在不同海拔、坡度的分布上均呈现明显的差异,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3800m~4200m和坡度<2°的地区;元、明、清以来昌都市的垦殖率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总体较低,最大垦殖率由0.66%增长至24.01%,平均垦殖率由0.001%增长至0.020%。元以来耕地面积虽然受到一些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的限制,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一些保护耕地措施的普及,如休耕、植树造林等都对耕地的发展和扩张起着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