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古籍文献中有关“子母补泻”的理论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梳理出与针灸子母补泻相关的文献、具体应用,提出运用子母补泻的基本思路。兼取各家学说,吸取子母补泻法特点和精华,为针灸临床运用子母补泻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借鉴。 方法:查阅资料以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到清代的古代医籍文献为主,以手工翻阅相关医籍为主,辅以查阅中国知网及维普上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广泛的史料收集,按照年代查阅历代相关医籍的大致内容介绍,排除没有涉及补虚泻实或针灸子母补泻方面论述的医籍文献,保留涉及有关补虚泻实或针灸子母补泻方面相关论述的医籍文献。其次,从入选医籍中进行分析、判断、筛选、整理并综合归纳有关?针灸子母补泻?或?针灸补母泻子?等所有相关论述。最后,梳理出针灸子母补泻的源流,提出针灸运用子母补泻法的基本思路,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结果:经研究表明,针灸子母补泻法学术思想源于五行学说,经先秦两汉时期的理论蕴育,于金元时期针灸子母补泻法逐渐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内经》、《难经》将五行理论极大运用于五输穴,从而指导了临床五输穴的运用,逐步形成了针灸子母补泻理论。子母补泻最早见于《六十九难》,极大发展于《针灸聚英》,而完备于《针灸大成》。 结论:子母补泻以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据《内经》、《难经》理论而定,以?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为指导。在针刺临床时,辨别疾病所在脏腑经脉,正确判断证候虚实,选取相应子母穴,再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补法:取相应的母穴,或配以相应的经脉流注时辰,再配以相应的补法。泻法:取相应的子穴,或配以相应的经脉流注时辰,再配以相应的泻法。而子母补泻中涉及最多的针刺补泻手法是迎随补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