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母补泻理论的古代文献整理研究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古籍文献中有关“子母补泻”的理论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研究,梳理出与针灸子母补泻相关的文献、具体应用,提出运用子母补泻的基本思路。兼取各家学说,吸取子母补泻法特点和精华,为针灸临床运用子母补泻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借鉴。  方法:查阅资料以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到清代的古代医籍文献为主,以手工翻阅相关医籍为主,辅以查阅中国知网及维普上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广泛的史料收集,按照年代查阅历代相关医籍的大致内容介绍,排除没有涉及补虚泻实或针灸子母补泻方面论述的医籍文献,保留涉及有关补虚泻实或针灸子母补泻方面相关论述的医籍文献。其次,从入选医籍中进行分析、判断、筛选、整理并综合归纳有关?针灸子母补泻?或?针灸补母泻子?等所有相关论述。最后,梳理出针灸子母补泻的源流,提出针灸运用子母补泻法的基本思路,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结果:经研究表明,针灸子母补泻法学术思想源于五行学说,经先秦两汉时期的理论蕴育,于金元时期针灸子母补泻法逐渐发展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内经》、《难经》将五行理论极大运用于五输穴,从而指导了临床五输穴的运用,逐步形成了针灸子母补泻理论。子母补泻最早见于《六十九难》,极大发展于《针灸聚英》,而完备于《针灸大成》。  结论:子母补泻以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补虚泻实”为原则,据《内经》、《难经》理论而定,以?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为指导。在针刺临床时,辨别疾病所在脏腑经脉,正确判断证候虚实,选取相应子母穴,再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补法:取相应的母穴,或配以相应的经脉流注时辰,再配以相应的补法。泻法:取相应的子穴,或配以相应的经脉流注时辰,再配以相应的泻法。而子母补泻中涉及最多的针刺补泻手法是迎随补泻法。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中药方剂活血续断方对大鼠骨创伤模型的愈合指标:血清钙、磷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水平、骨痂骨密度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