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开放的背景下,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成为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模式转变的重要目标,其中一个需要关注的指标是能源环境效率。为研究我国能源环境效率的现状和贸易开放对其的影响,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提出假说和实证检验,考察能源环境效率的整体和区域现状,并探究贸易开放影响能源环境效率的不同路径。首先,通过DEA的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并为各投入要素和产出设置一定的权重,测算出1997-2016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能源环境效率,分析我国能源环境效率的现状。结果显示,我国整体能源环境效率偏低,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由东部向中、西部依次递减;从时间序列角度分析,各省的能源环境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次,分析贸易开放对能源环境效率的影响机制,认为贸易开放可能通过三种间接效应对能源环境效率产生影响,即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结构效应包括工业结构和产权结构,技术效应主要指研发水平。此外,贸易开放可能在不同的门槛区间对能源环境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主要使用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规制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再者,依次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Tobit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对上述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对能源环境效率的总效应呈正向影响,主要原因是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的正向影响大于工业和产权结构效应的负向影响。此外,在门槛效应方面,城镇化水平存在单重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推进,正向影响减弱,生态现代化理论拐点未出现,城镇化表现为规模扩张型,且在西部地区更加明显;环境规制水平存在单重门槛效应,且环境规制现阶段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效率提升,但不利于东中部地区的效率提升。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主要从规模、结构和技术导向三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能源环境效率的政策建议,同时也分析了在不同的城镇化和环境规制水平下适用的不同环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