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尾酒会效应”反映的是人类在嘈杂的听觉环境下依旧可以保持交谈的能力。目前,对“鸡尾酒会”问题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各种知觉线索有效地去信息掩蔽以及对信息掩蔽亚成分的探讨上,人类的高级认知方式是如何在去掩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依然是未解之谜。本研究以杨志刚(2011)提出的三级加工模型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工作记忆容量与信息掩蔽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听觉实验。首先我们进行被试筛选,通过测量85名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区分出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组,共46人,所选被试接受后续的听觉掩蔽实验。实验一采用2×3×4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考察在不同可懂度的声音掩蔽条件下,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语音知觉成绩的差异。实验二采用2×2×2×4的四因素混合设计,考察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的线索获益与掩蔽声音可懂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掩蔽声音可懂度水平相对较高,即正序语音掩蔽条件下,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去认知信息掩蔽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更强。启动线索都能够显著地提高被试的语音知觉成绩,但是随着掩蔽声音可懂度的降低,只有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的线索获益显著增大。也就是说,工作记忆容量会影响那些需要较多认知资源的加工过程。本研究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差异的角度证明了认知信息掩蔽成分的存在,并且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的高级认知方式是如何在信息掩蔽释放中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