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忆容量与听觉掩蔽关系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565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尾酒会效应”反映的是人类在嘈杂的听觉环境下依旧可以保持交谈的能力。目前,对“鸡尾酒会”问题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各种知觉线索有效地去信息掩蔽以及对信息掩蔽亚成分的探讨上,人类的高级认知方式是如何在去掩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依然是未解之谜。本研究以杨志刚(2011)提出的三级加工模型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工作记忆容量与信息掩蔽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听觉实验。首先我们进行被试筛选,通过测量85名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区分出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组,共46人,所选被试接受后续的听觉掩蔽实验。实验一采用2×3×4的三因素混合设计,考察在不同可懂度的声音掩蔽条件下,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语音知觉成绩的差异。实验二采用2×2×2×4的四因素混合设计,考察高、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的线索获益与掩蔽声音可懂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掩蔽声音可懂度水平相对较高,即正序语音掩蔽条件下,高、低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去认知信息掩蔽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抑制干扰信息的能力更强。启动线索都能够显著地提高被试的语音知觉成绩,但是随着掩蔽声音可懂度的降低,只有低工作记忆容量被试的线索获益显著增大。也就是说,工作记忆容量会影响那些需要较多认知资源的加工过程。本研究从工作记忆容量个体差异的角度证明了认知信息掩蔽成分的存在,并且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的高级认知方式是如何在信息掩蔽释放中发挥作用的。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流群体,在价值多元、各类信息充斥的网络世界中,引导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利他行为对预防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必须环节。传统的纸质作业形式存在着周期时间长、媒体刺激单一和缺乏个性化辅导等缺点。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远程网络
上世纪90年代,DV摄像机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一批非专业的DV纪录片创作者手持小巧、灵便的摄像机“随心所欲”地记录着身边的点点滴滴。无意间,一种大众化的纪录片叙事语境诞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支柱产业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民航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行业,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它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航的发展将朝着更高效更快
自2014年试行新高考改革以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无论是新高考试行的浙沪地区,还是已经或是即将实行新高考的其他省市都有学校在以不同形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它对教育与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同时,教育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也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学校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条件,使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学校网络建设与应用不断普及,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