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门罗作品中的逃离主题研究

来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20516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丽丝·安·门罗(1931-),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作家,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其作品中,使用精妙准确的语言描绘加拿大女性的日常生活,并进一步探索造成她们人生不幸的原因所在。  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对门罗作品中的女性逃离主题展开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加拿大的小镇女性在自身的发展道路上遭遇三重困境:来自父母的忽视与不尊重,来自丈夫的冷漠与压迫,以及来自职场的排挤与倾轧。在此困境下,不堪重负的年轻女性进行了或被动或主动的逃离。门罗通过刻画女主人公的一系列遭遇,揭露女性在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下的生存状况,即身份不断被“他者”化,地位被边缘化,成为没有主动权的客体,在此之上,女性还面临着女性内化资本主义父权制社会意识从而自我客体化的危险境地。  被动的逃离者如《逃离》中的卡拉、《法力》中的泰莎,由于缺乏知识教育,再加上精神上长期被奴役的习惯使得逃离之路坎坷不平,与幸福失之交臂;主动的逃离者如《激情》中的格蕾丝、《好女人的爱情》中的戴尔,她们的独立思想和人格,以及不畏困难的学习知识使得逃离成就了幸福之路。通过对逃离主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成功与否,逃离本身就反映出加拿大女性对自我意识解放的渴望,同时逃离主题也展现门罗对加拿大父权社会制度的质疑与批判。
其他文献
关联理论作为语用学分支的一项理论,对所有的语言现象都有着强大的阐释力。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而交际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认知语境。语言的
模糊性和视信息量为生命力的新闻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互不相容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消除这种误解并解释模糊使用的合理性。随着论文分析的展开,我们会发现顺应理论不仅仅是对模糊语
语言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和研究焦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语言迁移研究的深入,国内研究者对于英汉语际共性的迁移研究兴趣日益提高。然而
文本内部的关系是传统翻译研究的重心,而文化因素对翻译的操控往往被忽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界的关注点已经从文本本身转向影响翻译的外部因素,勒菲弗尔更是提出了改写理
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测试对教学具有反拨效应。测试的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Hughes,1989)。近年来,对于测试的
词汇是语言的基石,学习者每一项语言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都离不开词汇。鉴于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也因此在二语教学和研究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