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衰老延缓基因P<,SAG12>-IPT导入小麦品种西农1376的功能表达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yf454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物籽粒干物质含量主要来自叶片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特别是开化后旗叶的光合作用。据研究,在作物生育后期,叶片功能期每延长1天,产量可增加2%,可见开展叶片衰老调控的研究,延长旗叶光合功能期,改善其光合性能对粮食作物生产,提高籽粒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物转基因技术日趋成熟,能有效地打破生殖隔离,丰富作物遗传基础,已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辅助手段。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后能否得以表达定向改良农作物的性状是最终衡量转基因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作物基因工程的最终目标。因此,研究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后的表达十分必要。本
其他文献
干旱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严重影响小麦等作物的产量、质量和种植范围。随着基因工程的开展和转基因技术的不断成熟,克隆植物抗旱相关基因并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
本文以“特棉S-1”和耐高温棉花品系、常规棉花品种、抗虫棉等12个材料为供试材料,分别编号为1-12号,其中,12号是“特棉S-1”。分别从幼蕾生长,与花粉发育时期的关系,特棉S-1的形态特征和花药发育的细胞学基础,温度对棉花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单株铃数和成铃率与花粉管萌发和花粉管长度的关系,高温下不同材料花粉粒形态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温敏雄性不育系“
本试验采用世代遗传交配设计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两种试验设计对玉米主要株型性状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世代遗传交配设计以两个杂交组合(自330×角多,1381×137)的P、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