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的经济器官是块茎,其形成时间和数量与马铃薯最终块茎产量直接相关,因此,马铃薯块茎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是植物生理和农学领域长期的研究热点。植物可吸收的氮源主要为硝态氮和铵态氮。已有的研究发现氮素形态影响马铃薯块茎的形成,但结果不尽一致,有报道认为氮素形态对马铃薯生育的影响可能因生育时期而异。基于此,本研究选用不同品种进行了三年试验,系统地观察了不同氮素形态及供应时期对马铃薯块茎形成时间、数量的影响,并从块茎、叶丛的生长发育进程与器官激素含量变化及环境pH的关系角度,进行了机制分析。在此基础上,还分析提出了获得较高产量和养分高效利用的合理氮素形态供应策略。具体结果如下:1、氮素形态对马铃薯块茎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块茎形成前供应的氮素形态影响马铃薯植株结薯数量,N03-N处理下结薯数显著高于NH4-N,而NH4-N处理下,马铃薯块茎形成时间早于NO3-N。2、块茎形成前供应的氮素形态影响马铃薯植株前期的生长,而对马铃薯后期的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块茎形成后供应的氮素形态显著影响马铃薯植株后期的生长发育和同化物在块茎中的积累,NH1-N处理下植株生长速度及块茎产量显著高于NO3-N。3、块茎形成前氮素的供应形态对马铃薯收获时植株氮、磷、钾素的累积量无影响,而块茎形成后供应NH4-N的整株氮磷钾累积量显著高于N03-N,其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量一致。4、不同氮素形态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并非通过对根际土壤pH的改变来实现。5、本研究中,不同氮素形态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调控与植物激素含量及比值变化无直接关系。上述结果明确了氮素形态对马铃薯块茎形成的影响和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素供应形态的反应,可为精细的马铃薯氮肥管理、专用肥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