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及T细胞受体的研究

来源 :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z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许多研究表明,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的免疫受抑在淋巴瘤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亚群分CD4<+>辅助亚群和CD8<+>抑制亚群。而CD3<+>表面标志存在于所有T细胞表面,可反映CD4<+>和CD8<+>T细胞的总体水平。在正常情况下,CD4<+>/CD8<+>比值基本恒定,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恶性肿瘤细胞可产生一些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CD8<+>和CD4<+>细胞的增殖和功能,从而导致CD4<+>/CD8<+>细胞比值失衡和免疫功能紊乱。目前研究认为,仅从T细胞亚群上分析肿瘤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如分析T细胞各亚家族分布和T细胞克隆性等,才能更为全面了解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而对于T细胞亚家族的分析,需要借助于T细胞表面所表达的T细胞受体(TCR)的基因分析。T细胞发育过程中,TCR发生重排,形成一高度可变区(VN(DN)J区),称为互补决定区3(CDR3),不同重排(不同克隆)时,其CDR3长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通过检测29个TCR Vα或24个TCR V β亚家族的CDR3长度,可以了解机体T细胞不同亚家族的分布及其克隆性。 为了解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状况,探讨其与淋巴瘤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可能存在的淋巴瘤细胞相关抗原的关系,本研究分析了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6例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CR Vα、Vβ克隆增生性T细胞的特点和CDR3序列的测定分析。 研究内容与方法:采用FCM(流式细胞仪法)检测淋巴瘤、其它类型恶性肿瘤及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其进行分析。用RT-PCR-基因扫描法检测其中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型,DLBL)患者外周血TCR Vα、Vβ T细胞克隆性增生特点。选取经基因扫描分析发现的部分呈寡克隆接近单克隆的产物进一步行序列分析,了解其CDR3的序列。 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表现为CD3<+>细胞、CD4<+>细胞百分率不同程度下降而CD8<+>细胞百分率不同程度上升;淋巴瘤治疗前后与其它类型恶性肿瘤相比,T细胞亚群出现明显差异。 2.6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分别表达23-27个TCR V α亚家族、10-20个TCR Vβ亚家族。6例病人均存在1个或以上的多个Vα和、Vβ亚家族的克隆增殖T细胞,增殖形式包括寡克隆、寡克隆增殖趋势及双克隆。其中,Vα6、Vα23、Vβ3、Vβ13和V β 15亚家族出现克隆增殖性T细胞的频率较高(均见于4/6例病人中)。同时,分析了7个呈寡克隆性增殖Vα和Vβ的PCR产物,分别获得2个Vα6、2个Vα23、1个Vβ3和2个Vβ13的基因序列,明确其CDR3序列。 结论: 1.淋巴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监测淋巴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和治疗效果。 2.DLBL病人外周血TCR V α、Vβ亚家族T细胞存在倾斜性分布和克隆性增殖,这可能是淋巴瘤病人对淋巴瘤相关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研究首次发现与DLBL相关的7个TCR Vα和Vβ基因序列。
其他文献
目的: 羟考酮是一种半合成阿片类止痛药,在临床上使用已有超过80年的历史。羟考酮可以有效的缓解癌性疼痛,但由于在人体内的消除半衰期过短,需每4小时服药1次,才能维持适当的血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肝移植受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对预后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各个移植中心使用的诊断标准和统计方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