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母亲孕期环境因素中与儿童孤独症发病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为儿童孤独症的早期预防及病因学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扬州市雏鹰儿童发展中心及扬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科门诊就诊治疗的儿童孤独症患儿为病例组及随机抽取(系统抽样法)同期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及扬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在调查前均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家长均表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且儿童家长有能力参与调查。最终回收调查问卷后,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组儿童36例,正常对照组儿童64例。本研究所制定的问卷调查表是根据相关儿童孤独症患儿母孕期危险因素研究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同时以相关书籍及文献研究为参考基础编制而成,其中包括调查儿童及其父母的一般人口学情况、母孕期健康情况、母孕期生活习惯、母孕期居住及工作环境、儿童围产期情况等方面。通过现场指导完成问卷调查表填写,回收问卷后剔除不合格问卷后进行数据录入。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讨论母孕期环境因素与儿童孤独症发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于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的生活环境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研究对象之间孕期父亲吸烟(P=0.006)、孕期居住在交通干道附近(P=0.016)、孕期住所装修(P=0.045)、孕期使用微波炉(P=0.005)及孕期使用指甲油(P=0.035)五个因素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五种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患儿童孤独症为因变量,上述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父亲吸烟(P=0.002)及孕期居住在交通干道附近(P=0.004)两个因素对儿童患孤独症有影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其中孕期工作的研究对象进行工作环境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之间孕期工作单位在交通干道附近(P=0.034)和孕期铅暴露(P=0.026)两个因素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法对上述两种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母亲孕期单位在交通干道附近(P=0.035)及孕期铅暴露(P=0.034)都对儿童患孤独症有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查发现,在众多的孕期环境因素中,母亲孕期生活工作在交通干道附近、孕期铅暴露及孕期父亲吸烟可能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有很大关系,母亲应对孕期生活工作环境加以重视,尽量远离交通污染严重的环境,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同时父母双方均应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孕妇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保障母亲身心健康及孕期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