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避免音乐课程的专业化、功利化,凸显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怎样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程与教学,是音乐课程理论与实践领域必须直面的基本问题。本文研究李叔同的学堂乐歌课程改革思考与实践,正是为了从前辈那里寻求解决这些音乐课程难题的启示,同时希望能够深化课程理论界已有的本土课程思想研究,为发展以本国文化传统为本的课程理论提供历史参照。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李叔同如何在以沈心工为代表的“军国民教育”主流课程范式的基础上进行学堂乐歌课程改革,开辟一条具有深厚本国文化味道、意境优美的音乐课程与教学之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李叔同之前的学堂乐歌主流课程范式的形成过程与特征,以及由此引出的课程改革困境;接下来通过作品分析与比较,从思路与实践两个方面揭示李叔同学堂乐歌课程改革思想的儿童审美转向;最后结合当今音乐课程现状总结李叔同学堂乐歌课程改革对于解决当下音乐课程难题的启示意义。由本文的考察可知,李叔同在学堂乐歌兴起的时代并未简单追随“西化”、“政治化”的主流课程范式,而是基于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贯通中西的视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深厚本国文化味道、意境优美的音乐课程与教学之路。他创作的学堂乐歌课程一改之前“军国民教育”学堂乐歌的政治教化与宣传工具的特征,而是以儿童审美经验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体现了超前的音乐美学教育思想,使得中国近代学校音乐课程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学堂乐歌真正成为体现音乐审美性的课程。李叔同的学堂乐歌课程改革探索不仅在西学为中心的近代中国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对于当前音乐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完善更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