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末期的画坛上出现了一批色彩浓艳、风格独特的作品。这批作品起先是由董其昌在题跋中定名为“没骨山水”。其画派的源流是由张僧繇、杨昇与郭忠恕传承下来,到了明晚期被董其昌和蓝瑛等画家进一步发展。不过在追溯晚明“没骨山水”画风时,却没能找到其确切的风格来源。此时,明末突然复兴,这种突然出现的“没骨山水”画风与中国传统以及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当“没骨山水”这样的概念在明末被提出后,画家们因无法把握到其风格来源而去寻找古代传统绘画,试图为这个突然出现的画风找寻到与中国传统之关联,最后发现在古代绘画的传统中似乎也有着类似的做法。然而,如果我们只关注其风格与中国传统之共同性,却忽略其特殊性,很容易会将“没骨山水”视为是中国具有悠久传统之画风。除此之外,本文还提出晚明的“没骨山水”画风受到了日本绘画的影响。在董其昌和蓝瑛的作品里,皆可见到日本绘画作品中雪景与缤纷的彩叶的影子。晚明的文化有许多的来源,在晚明中日文化交流中,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可以看到倭国的绘画作品和众多的文物,而明代对日本的好奇心与众多的文物收藏,更可能影响到中国画风。至此,日本的绘画风格有可能成为中国绘画的外来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