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肾脏疾病,通常是根据尿白蛋白升高和/或预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且同时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病而作出的临床诊断,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疾病。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DKD发病率也不断提高。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中,DKD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因,而在我国ESRD的最主要病因仍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但随着糖尿病发生率的增高,近年来DKD导致的ESRD明显增加,在北京、广州等经济水平较高地区DKD已成为导致ESRD的首位病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DKD将来有可能成为导致我国ESRD的首位病因。因此寻找DKD进展的危险因素对于DKD的预防尤为重要。依据DKD的临床特点及疾病分期,本研究的研究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分别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进展至DKD的危险因素及DKD患者进展至肾脏替代治疗的危险因素及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2型糖尿病出现肾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DKD的预防。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资料完整患者,且患者入组时无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等肾脏功能受损表现。对入组患者随访18个月,按是否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肾脏疾病组(DKD组),采用COX回归分析T2DM出现肾脏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该危险因素对T2DM患者进展至DKD的预测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随访病例215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78例,随访18个月,按是否出现肾脏并发症分为两组,DM组共102例,DKD组113例。两组人群在血小板压积、β2微球蛋白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的血小板压积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均高于DM组,其余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以随访18月后是否出现肾脏并发症及随访时间为因变量,以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小板压积、前白蛋白与是否发生肾脏并发症相关(p<0.05)。(3)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p<0.1的指标(血小板压积、单核细胞绝对值、β2微球蛋白、前白蛋白)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结果显示,血小板压积升高是T2DM出现肾脏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588,95CI%1.071~2.355)。(4)随访18个月,血小板压积预测糖尿病进展至糖尿病肾脏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 0.602(95%CI 0.527~0.678,p<0.05)。结论血小板压积是糖尿病进展至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压积每升高0.1%,进展至糖尿病肾脏疾病的风险增加0.588倍。第二部分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进展至肾脏替代治疗的临床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目的我们旨在使用DKD患者在临床常规检测的变量来建立其进展至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641例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随访3年是否进展至肾脏替代治疗为因变量,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个危险因素筛选,构建预测模型。将样本数据随机的分成5份,每次随机的选择4份作为训练集,剩下的1份做测试集。当这一轮完成后,重新随机选择4份来训练数据,重复5次,分别计算每个模型训练集及测试集的C统计量、拟合优度检验及赤池信息准则(AIC)来评估所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并通过重分类改善指标(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进一步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筛选出最优模型。并最终将最优模型转化为列线图的方式,便于临床应用。结果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筛选,最终的列线图中含有以下预测因素:血清胱抑素C水平,24小时尿蛋白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由这四个因素组成的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优于其他模型。结论通过血清胱抑素C水平,24小时尿蛋白水平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以上4个指标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最终模型,用以预测3年后DKD患者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最优模型所对应的列线图中的总分越高,患者进展至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