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置换模式对历史街区更新的意义与实施策略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uan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不仅是国家和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构成人类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创造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最确切见证,也是城市历史与特色的体现,是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另一方面,城市如同生物体,其发展是一种新陈代谢的进化过程,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历程。更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完善旧城的基础设施,改善住房条件,美化城市环境和复兴旧城中心的经济;另一方面,若引导控制不当,则会摧毁城市的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载体的历史街区。 二战后,某些西方城市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更新方式,以割断历史的惨重代价来换取全新的城市秩序最终证明得不偿失。同样,我国过去一段时期的旧城改造,由于保护历史文化环境观念的淡薄,管理机制的滞后,造成一批有价值的历史街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城市特色风貌失去应有的保护。特别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和我国大规模建设的强力冲击下,我国城市的传统历史风貌面临着文化断层和形态混乱的双重危机。于是,合理进行城市更新,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呼声已日渐高涨,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多模式、多途径的。最近几年,在世界和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领域涌现了大量的将历史街区重赋功能、再造活力的探索实践。本文据此展开研究,并结合现今我国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以历史街区的功能置换为线索,进行两个相关方面的研究:一是通过对保护与更新基础理论的整理辨析,对国内外历史街区功能置换的实践进行梳理,探讨功能置换模式对历史街区更新的意义。二是对大中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实施功能置换模式的动因、前提条件、设计原则、规划策略以及在市场机制转型的背景下,实施该模式的保障对策进行研究。探索功能置换这种历史街区更新模式的适应性,力求对相关更新项目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有所裨益,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实践告诉我们,不动一草一木的保护不是保护历史街区最好的方法,大拆大建也不是历史街区最好的更新方式,合理地对历史街区进行利用,在利用中进行保护才是最佳途径。功能置换为一些历史街区,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中城市中的历史街区,进行合理利用的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通过置换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她自我更新的能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在规划建设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不断扩张,应这种需求所请,教学建筑大量新建,然而在教学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周期短,对教学建筑采光设计考虑不足,导致建成教学楼内
我国地铁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等特大城市地铁陆续开通运营,标志着地铁以其快速、便捷、安全、大运量等特点逐步取代地面常规交通成为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