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1895-1928)——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_wong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甲午战后,近代中国发生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运动,慈善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嬗变.该文试结合社会变迁这个大环境,力图对1895-1928年间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背景、发展演进、时代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作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研究,进而揭示出慈善事业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全文共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晚清时期传统慈善机构衰落的趋向.具体言之,这种衰微之象表现为经费竭蹶和管理混乱两方面.第二部分考察清末民初近代慈善事业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背景,诸如自然灾荒、政治变革、近代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和西俗东移.这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得近代慈善机构以更大的规模勃然兴盛,遂促成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嬗变.第三部分论述社会变迁中的近代慈善事业.1895-1928年,近代慈善事业迭经了中国社会的沧桑变迁.文章从历时性的角度对这期间的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展的阶段性作了考察.(一)维新运动时期是近代慈善事业的初始阶段,它呈现出一派崭新气象,即近代色彩的慈善理念的萌生和慈善公益活动的初步扩展.(二)晚清新政十年是其复苏期.近代慈善事业伴随着地方自治运动的推行而蓬勃崛起,传统的善堂善会纷纷向近代慈善团体转变.(三)民国初期,近代慈善事业迎来了一个初盛的局面,出现了众多的慈善团体和慈善家群体,其社会功能也日趋突显.它对于民国社会的维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四部分阐析近代慈善事业的主要特征:慈善机构的多元化;慈善救济区域的扩大化;慈善经费来源的多渠道;慈善项目的多样化;慈善道德的多层化.第五部分探讨慈善事业在近代社会变迁中所具有的一些新的社会功能.近代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它与社会变迁存在着互为关联、互为影响的密切关系.它加快和扩展了社会变迁的速度、幅度,同时又推动了社会风习的新旧更替,促进了地方社会的整合.结语再从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对近代慈善事业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观照.近代慈善事业实际上扮演着调节社会的重要角色,是推动近代社会前进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动力.
其他文献
明朝时期自然灾害是十分频繁的,灾荒十分严重。邓云特先生在其《中国救荒史》中提到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自然灾害竞达一千零十一次,在古代是“诚旷古未有之记录也”。山东作为
周代的商人在最初以官商为主,而此时的官商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或后世所说的官商,他们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至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威权下移,从而使食官之商与宗法秩序和王朝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