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作为传统村落中最具有公共生活性的时空结合体——公共空间,承载了人们美好的生活和记忆,是地域性景观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空间景观资源直接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质量、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感受等。因此,在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利用过程中,通过景观资源整合优化,达到延续场地记忆和历史文脉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满足村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对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浙江桐庐县深澳古镇四个传统村落(荻浦、深澳、徐畈、环溪)作为研究对象,把公共空间作为切入点,通过搜集文献、实地调研和深入探究其公共空间景观资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深澳古镇四个传统村落选址由黄山—狮子山—前山—脊背山—天子岗山—鳌山—应家溪形成的“环六山,抱一水”空间格局,整体布局呈“长带状”。古镇东北方向黄山和狮子山海拔分别为235.3m、271.5m,西南前山和天子岗山海拔分别为125.8m、208.7m,东部脊背山海拔达到284.5m,东南方向为龙门山余脉所在地,鳌山海拔为372.3m,境域总体走势南高北低。(2)深澳古镇四个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类型按使用功能不同分为村落入口空间、集会空间、游憩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和水系空间。其中村落入口空间由牌坊、古树、寺庙等构成要素,主要承担村民日常进出和休憩等活动;集会空间由宗祠、前广场、风水塘等构成,主要满足村民宗族祭祀和庆典活动等;游憩空间有古树群(古香樟、石桌石凳)、古造纸遗址等构成要素,满足村民日常游憩等需求;邻里交往空间由古井、古塘、古坎井澳口和街巷等构成,满足村民日常饮用、生产、浣洗、交通等;水系空间有古桥、古堰坝等构成要素,满足农业生产和交通等功能需要。(3)深澳古镇四个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资源类型: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包括水系和古树两种类型,其中水系有应家溪和天子源溪,为古时重要的商运通道;古树主要有5个科、5个属、5个种,均有300年以上,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共14棵、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有6棵、银杏(Ginkgo biloba)有5棵、冬青(Ilex chinensis)有2棵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有2棵,其中香樟应用最多,种植方式以对植和群植为主,是江浙地区典型的村口景观。人文景观资源主要有宗族文化、历史遗迹,其中宗族文化有6座宗祠(布局结构均为五间三进,坐北朝南的有4座,座东朝西的有2座,其中建于宋代和清代的的4座宗祠,组合形式是“宗祠、前广场和风水塘”;建于明代的2座宗祠,组合形式是“宗祠和前广场”)、2座寺庙(1座宋代慈济庵,1座清代水口寺)、1座宋代古戏厅(保庆堂)。历史遗迹主要有1)、1处清代古造纸遗址(草屋6间,草料场7间,古纸槽120多只);2)、2座清代石牌坊(孝子牌坊和清莲牌坊)、2座清代古桥(安澜桥和保安桥);3)、8口古井(宋代2口,明代5口,清代1口)、37个古塘(明代25个,清代9个,民国3个)、15个古澳口(明代14个,清代1个);4)、12座明清时期的古堰坝;5)、29条历史街巷,其中荻浦村8条(呈“树枝状”布局结构)、深澳村7条(呈“网格状”布局结构)、徐畈村6条(呈“鱼骨状”布局结构)、环溪村8条(呈“鱼骨状”布局结构),铺地材质采用青石板的有1条,采用卵石的有5条,采用卵石和青石板的有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