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苏珊·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费弗尔在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研究领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文化转向。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观,从译者和译入语文化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对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新的认识。我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先生出版的专著《文化翻译论纲》,把文化适应性原则作为衡量译作的标准。文化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观,使得译者文化主体性得以彰显,并将文化适应性纳入翻译的价值观论。林语堂,正如他的次女林太乙写道,“是小说家、散文家、哲学家和书法家”。(Lin Taiyi, 1998)然而,林语堂在翻译界也贡献颇丰。林语堂向西方世界译介了许多中国古典作品,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1935年,林语堂发表了其最见功力的译作《浮生六记》,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反响。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林译《浮生六记》进行了研究,如语言学、美学等等。翻译界文化转向兴起后,从文化视角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的研究方兴未艾。然而,这些论文大多停留在文化负载词的层面上,没有进行宏观而系统的文化翻译考量。本文拟以巴斯奈特和刘宓庆的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译者和译作两个角度——译者的文化主体性和译作的文化适应性,对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研究,以期对此案例做一次较为宏观、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由导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言部分介绍译者和译作、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为文化翻译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概括介绍文化翻译理论,包括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文化转向以及巴斯奈特和刘宓庆文化翻译理论的基本内容。其次,介绍文化翻译中译者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适应性理论。本文作者指出,文化翻译理论使得译者文化主体性得到彰显,并将文化适应性纳入译作的判断标准。第二章从译者文化主体性角度进行研究,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译者林语堂进行研究,分析其翻译能力、意识形态和翻译理论。第二部分探讨林语堂在原文本选择上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指出其翻译目的、对《浮生六记》的推崇使他愿将其介绍给西方读者。第三部分探讨林语堂在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的文化主体性,指出其适境地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充分发挥了译者文化主体性。第三章以文化适应性的三个标准衡量译作,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比林译本和雪莉·布莱克译本文对文化负载词和文化意象的解读,探讨林译本英译本对文化意义的把握。第二部分从目的语读者接受视角探讨林译本。第三部分从自然美,和社会美两个方面,探讨林译本对原文本中美的再现。本文作者指出,林语堂敏锐的文化信息感受力和高超的翻译技巧使译作在文化适应性方面趋于完美。最后为本文结论。林语堂高超的双语、双文化造诣,使其译者文化主体性在翻译《浮生六记》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译作在文化适应性方面也趋于完美。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是文化翻译的成功案例,对今后文化翻译实践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