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我国拥有庞大的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患者数量,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复发风险高并有一定的致残率,对其中高危复发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可显著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复发风险。现已有一系列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卒中复发风险因素评估,包括临床预测模型、影像预测及生物标志物预测。本研究拟探究入院常规检查项目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对其风险的评估,并探讨ABCD评分系统对NICE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对存在高危复发风险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及个体化治疗,减少卒中复发风险。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用排除标准剔除后,且符合入组标准的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51名,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基础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脑卒中病史、冠心病病史、入院首次测量血压、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及m RS评分,并计算出ABCD2及ABCD3-I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第二天内抽取空腹血液化验结果,包括: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血清肌酐、血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影像学资料(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缺血病灶部位、病灶数量)。发病1年后电话随访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再发(于医院就诊并明确诊断有新发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其中有29人未顺利进行电话随访,余222人完成基本信息录入及电话随访,有9人死亡,其中4人死于非心脑血管疾病,余5人死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复发或相关并发症。共218人顺利完成基础资料及随访信息的录入。将其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研究ABCD评分系统对NICE患者1年内再发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结果:218例患者其中男性137人,女性81人,存在新发脑血管疾病(均为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组共35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13人。未复发组183人,其中男性115人,女性68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糖尿病病史(42.9%VS22.4%)、高脂血症病史(17.1%VS6.6%)、脑卒中病史(42.9%VS19.7%)、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42.9%VS22.4%)、糖化血红蛋白>6.5%(68.6%VS42.1%)、吸烟史、内生肌酐清除率上P<0.05,考虑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相比,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既往患有脑卒中患者人数较多,中性粒细胞计数、糖化血红蛋白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偏高。而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饮酒史、高血压病病史、冠心病病史、白细胞计数、血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梗死病灶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病史(OR3.530,95%CI 1.445-8.620)、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OR3.688,95%CI 1.218-11.169)、糖化血红蛋白>6.5%(OR3.170,95%CI 1.445-8.620)、吸烟史中被动吸烟(OR0.133,95%CI0.033-0.544)、内生肌酐清除率中肾功能失代偿期(OR0.198,95%CI 0.052-0.760)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相关。结论:1.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中性粒细胞计数>7×109/L、糖化血红蛋白>6.5%、被动吸烟者、肾功能失代偿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在20-50 ml/(min·1.73m2)之间)与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复发事件密切相关,对于此类患者,可建议控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强化治疗及定期复诊。2.ABCD2及ABCD3-I对NICE患者1年后再发脑血管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结合相关影像学结果可提高ABCD评分系统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