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守法是法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理论课题,它在整个法学的基础理论中,占有基础的地位。公民守法的精神应该是是建立在公民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守法主体内心对于法律的内在观点就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佛教徒对于戒律的开遮持犯,这种内在的具有具有以解脱为目的的心理强制机制就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佛教的戒律是佛陀这个立法者在证悟宇宙人生真相后,为了引导弟子们学修而建立的一系列行为、制度以及其他规范体系。本文从法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探求佛教戒律背后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寻找在价值论上可以为现代法律所借鉴的部分,属于法学领域与佛学领域的一次理性商谈的交叉对话。在持戒方面,佛教徒内心有着强烈的心理强制,而且这种基于信仰层次的具有以解脱为目的的主动性和以“开遮持犯”的灵活性,这对于公民守法在机制方面具有借鉴的价值。笔者认为“法”有整体的、追求公正的自然法特性,处于主导性地位;而“律”则处于依循和从属地位。但是从历史的演变中,我们发现法律中“法”自然整体意义在削弱,而属于“律”的规范意义在逐渐变强。分析公民守法意识淡薄的原因,是缺乏法律信仰以及对法律之自然法部分的疏离;另外,法律体系自身的危机也是由于法律中“法”与“律”的地位错位。“律”的地位极度膨胀,“法”的地位却萎缩不显,因此,对自然界进行整体的、综合的研究是为现代法学研究的必要任务。通过对佛教戒律的产生缘起、目的和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到一个对宇宙人生进行了整体的、综合的考量后而设计实施的优秀的法律体系。佛教戒律中“法”的成分本来就存在,其产生是源于佛陀为了使世人度脱生死轮回,由此演说而有。通过对缘起理论的介绍来阐述佛教的价值观,探寻佛教戒律对于善、自由、平等这些现代法律同样重视的价值论。还介绍了佛教戒律中沙弥、沙弥尼的戒律规范和比丘、比丘尼的戒律规范等。分析了佛教戒律中相关立法制度、法律实施和监督制度等。总之,佛教戒律是以正法为核心价值、正法与正律的完美融合之理论体系,其中,以四圣谛为核心的理论是不共于法律及其他宗教戒律的根本所在,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法律建设具有很多启发意义。佛教戒律中持戒的内涵对于守法意识淡薄的当代社会也有很多借鉴意义。